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书评点击 >> 阅读正文
历数几宗罪 谁来整治“注水书”
        ★★★★
【字体:
历数几宗罪 谁来整治“注水书”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6

  “文不够,图来凑”,依靠大量图片填充。有些图片毫不相关,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让人看了啼笑皆非。

  在这里,图书似乎成了经营者手里的“变形金刚”,可长可短,随意拆卸;成了魔术表演的道具,让人眼花缭乱。不管怎样,这种形式上的注水和变形还比较容易发现,真正让人难以捉摸和判别的是内容上的注水:

  《唐诗三百首》将汉乐府及龚自珍、朱熹、李清照等人的诗词也收了进去,这种“小儿科”的错误,你能相信吗?但这是真的。

  大部头通史,竟然混淆信史与传说,文字错误百出,图片文不对题。居然还能获奖,这也是真的。

  江郎才尽的作家低俗写作,“干货”不多,“水货”不少。家长里短,三姑六婆,事无巨细,娓娓道来。

  吃老本的名人,“新瓶装旧酒”,新作旧作搭配打包一起卖,整个货不对板。

  还有时髦的“攒书”,这是个词典都没收的新词。过去“攒”是小生产,剪刀加浆糊。现在是名人领衔接活,枪手上阵。凭借互联网、电脑,复制粘贴,效率成倍提高。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很不幸,以上这些都是真的。人们对“注水肉”常常愤愤然,而对这些“注水书”却寂寂然,似乎无动于衷。前辈学者“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著书立说,往往十年磨一剑。如今,学界、出版界对“流水线”生产形形色色的“注水书”,似乎已经见怪不怪。其实,“注水书”和“注水肉”,都是以次充好,均属“水货”,从本质上讲,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明明几十个页码的书稿,一掺水放大了一倍。书的内容没增加,知识含量没增加,定价却大幅增加。这不是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明显地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欺诈吗?因此,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卖书,这是在卖纸。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出版是人类交流、传播思想和积累文明成果的重要媒介。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不断用图书承载的知识武装自己头脑的结果,可以说,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图书的滋养。如果出版工作不谨慎,用“注水”的方法掺杂使假,粗制滥造,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高,或者有缺欠,甚至传播不科学、不准确乃至错误的信息,就会误导读者,贻害无穷。图书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大,又往往不受时间的限制,这些特点都决定了:一本不合格的图书,远比工厂里生产一件废品的危害大得多,有时影响可能不止一代人。所以,千万不能小看了“注水书”,它的危害远远超过“注水肉”。“注水肉”戕害的是我们的身体,而“注水书”危害的是我们的思想,特别是对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轻者可能误导,重者甚至可能造成麻醉、侵蚀乃至毒害。因此,对出版社这样的精神生产单位,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厂家,应该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中国古语有云:“国无信不存,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这里讲的诚信,不但是人生最高的美德,它还是力量的象征,也是经商的根本。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有很多,但无论哪种行业,无论哪个领域,都要讲究诚信,诚信可以说是市场要素中最重要的。商海沉浮,大浪淘沙,人们在实践中获得了真知:欺骗可能得逞一时,但绝不可能久远;诚信可能使你一时受损,却可以受益一生,甚至远远不止一生。北京同仁堂药店历经风雨而不倒,这座300年老店身上,集中反映了中国商业多年提倡和信守的原则。她的店前有一副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货真价实可以说是同仁堂成功的秘诀,也是她在商海立足的根本。同样,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商埠,立于不败之地,其核心就在于“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也正是徽商获得成功的要诀所在。因此,中国传统商业从来重视诚信,把诚信看作是一种商业契约原则,更是人际关系交往中的社会道德原则。

  时下“注水书”的产生,从道德层面可以说恰恰违背了诚信原则。它用花哨的外表吸引读者,它用虚高的定价进行欺诈。作家拿不出像样的作品,吃老本,这是货不真;出版社任意提高定价,这是价不实。他们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提高书稿质量上,而是着力在形式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制造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商场上“形式大于内容”的

月饼,月饼盒漂亮精制,恰恰是在华丽的外表下,月饼当中包的却是陈年老馅。倒胃的月饼,注水肉,注水书,何其相似乃尔。一个人,一个企业,应该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要合法,要讲诚信,经商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都要以诚相见。如果没有了“道”,诚信被抛到了脑后,心目中只有对金钱、利益的追逐,人们可能就把持不住自我,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干出种种匪夷所思的蠢事。一个本应该生产人民需要的精神食粮的出版社,为了蝇头小利,就这样把“注水”的假冒伪劣产品推向了市场。殊不知这种“注水”行为,无异于公开兜售虚假和欺骗。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书注水是因为脑进水,这等于往自己的灵魂里“注水”,这不但违背了起码的商业规则,也突破了经营者应有的道德底线。

  一部“注水书”带来的效应可能远远超出想象。在广大读者心里,出版社的名誉也因此打了折扣。某企业流行这样一句名言:“品牌是由品和牌组成的,产品和人品相加为品,质量招牌为牌,品、牌缺一不可。”生产了“水货”的出版社,“水货”势必累及其他的书,谁敢保证它们没掺水,谁还敢买。本想通过“水货”赚钱,结果事与愿违,钱没赚到,还丢了人品,砸了牌子。用“贪小便宜吃大亏”来形容,是不是很恰当,这些出版社,如果再不及时刹车,从“砸牌”到“摘牌”,时间也许不会太久。到那时,即使真的去“卖纸”,说不定也一样会被淘汰出局。因为,商场的规则是相通的。没有诚信,卖什么都不会成功,人们没有理由相信他们还能够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包括纸。

  “注水书”对出版行业的危害是不言自明的。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货色,遭到读者的抛弃和鄙视可以说是必然的。虚高不实的定价也已经在市场处处碰壁,大批“注水书”大打折扣,变成特价书摆上地摊就是明证。目前全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大幅度增长,其中“注水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按照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的统计,2003年全国图书库存余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01亿,2004年又有增加。库存“暴涨”的原因,一是书的质量不高,不对读者口味造成的滞销;二是定价高,读者不堪承受,渐渐远离图书市场。造成这种局面,有识之士指出,“注水书”“功不可没”。可以说,是“注水书”造成了出版界的表面繁荣,也造成了图书越来越多、好书越来越少、库存越来越高的尴尬局面。近10年来,图书的价格平均上涨了20余倍,而且仍在节节攀升。在居高不下的书价面前,人们选择“用脚投票”就不奇怪了。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地摊特价书遍地开花,最低至一折,三元五元大甩卖,人们不禁要问:这书价里到底注了多少水?

  “注水书”的出版,责任在出版社,没有出版社的策划包装,假货不能面世,次品也无法上市。出版社是书的生产单位,处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应该首先严把质量关定价关。“注水书”的出版,不仅损害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且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出版的行业紊乱。在出版业界整体诚信缺失的今天,有必要对出版社进行一场诚信教育。不但要把那些注了水的图书赶出市场,也要对那些头脑里进了水的从业人员、对大批量生产“注水书”的单位,毫不客气地亮出红牌。(赵洪林)

(编辑 小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