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书评点击 >> 阅读正文
周汝昌自传:一梦情深也自说
        ★★★★
【字体:
周汝昌自传:一梦情深也自说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6
  周汝昌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红楼梦〉新证》以来,就成了著名红学家,当然也就成了社会名流。由于《红楼梦》本身兼具深刻性和大众性两方面的特点,使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始终处于全社会瞩目的地位。从2004年以来,由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红楼系列和电视剧《红楼梦》剧组的“再聚首”等节目的播出,以及《红楼夺目红》等红学书籍的畅销,更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红楼热”。而周汝昌,则成了这一社会文化热点中一个最受人关注的人物。以至于网上的红迷有这样的幽默调侃:没有周汝昌,哪来《红楼梦》?

  但是,无庸讳言,周汝昌又始终是一位“有争议”的学者,他是引发红学学术争鸣最多的一位红学家,他的某些学术观点,总是有人提出质疑。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倒也能引发我们更多的好奇心。

  要满足这一好奇,最好的办法是读周汝昌的传记,所谓读其书,则想见其人,所谓知人论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就正好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这本书包括72篇文章,30余万字,从周汝昌的幼年到上中学、大学,从开始学术研究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生“奇遇”、重要学术活动,都有所涉及。当然它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文章构成的,是周汝昌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点”,点和点当中是虚线,但这些“点”串起来,就成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也就是周汝昌红学和诗学人生的大体轮廓和轨迹。

  家庭背景和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遭遇,是这本传记中很有趣的一部分。从“水乡之梦”到“留恋自然”,从“语文第一课”到“少年书剑在津门”,从“谈情说爱”到“结亲”,娓娓道来,生动活泼,而周汝昌的天分和本性也就在这些“故事”中自然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童,一个自小富有音乐天赋和诗人气质的少年,一个虽非“书香门第”出身却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而有各种“际遇”的“读书种子”。这种种因缘,正是他后来成长为著名学者的早期“基因”。

  周汝昌是怎样与《红楼梦》研究结缘的?又怎样一步一步走上了深入研究的学术道路?这其间遭遇了哪些挫折困难?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锲而不舍,努力奋斗,而终于取得丰硕的成果走向辉煌?在这本书里也有虽然不是很系统但“提纲挈领”的涉及,当然,这些叙述主要是偏重一些历史事实真相以及与相关人物的交往纠葛,并没有从学理上做更多的阐释,避免了长篇大论的枯燥。如《平生一面旧城东———纪念胡适之先生》、《〈红楼梦新证〉的前后左右》等,就是属于这一类。

  《红楼梦》具有巨大的魅力,因此许多政治和文化名人都会或多或少与其发生关系。这样,周汝昌的人生中也就有了许多“人缘”。不少在20世纪声名赫赫的人物都和周汝昌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来往过从,从周汝昌的相关记述中,这些名人的风貌也通过某些细节而活灵活现,虽然不是“全人”,却也是一幅幅“剪影”,细节的背后包藏着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意义。如胡适、顾随、张伯驹、聂绀弩、冯雪峰、何其芳、钱锺书等,还有海外的周策纵、唐德刚、夏志清、浦安迪,都在周汝昌笔下显露其风华韵味。从这一角度说,这本传记的内涵就有更深隐的文化史的“味外之味”了。

  这本传记当然也有对红学和《红楼梦》研究作直接评述的文字,如《脂砚即湘云》、《“自传说”能成立吗?》,但作者并没有写正襟危坐的高头讲章,仍然是如话家常,引人入胜。周汝昌之所以“有争议”,也在这些文章中透露出蛛丝马迹,如果你有兴趣继续深入,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去读周先生的学术著作了。

  周汝昌是以红学家名世的,其实《红楼梦》研究只是一个“代表”,更本质一点说,周汝昌其实是一个中华文化学家,除了《红楼梦》,他对《兰亭序》等书法艺术,对古典诗词,对传统戏曲,对民俗文艺,也都有独特的研究、探讨和鉴赏。这些在这本传记中也都有所体现。周汝昌是一位诗人,所以这本传记中的文章,每一篇后面都有一首七言绝句附缀,使本书更平添了一缕传统文化的瑰丽色彩。

  一梦情深也自说。对喜欢《红楼梦》的人,喜欢书法的人,喜欢诗词的人———一切钟情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这本传记都是一本难得的质文皆胜的好读本。

(编辑:小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