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书评点击 >> 阅读正文
多性伙伴:由私人的性,到公民社会
        ★★★
【字体:
多性伙伴:由私人的性,到公民社会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新浪读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22
  王爱丽(社会学者)--方刚《中国多性伙伴个案考察》评析

  性学研究,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一直是边缘而弱小的研究领域。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性学研究自身发展有关,更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性社会学的学术地位已经从社会学的边缘走向中心,正是源于当代社会生活中生存问题的重要性下降,“快乐”问题重要性上升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意味着,性正成为个人自由与权

力斗争的前沿(福柯)。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学研究所方刚博士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在最近出版的性社会学研究著作《中国多性伙伴个案考察》中,研究从私人生活切入,但没有仅仅停留在私人话语和私人领域,而是试图将思考延伸到一些宏观的话语命题,如社会控制,公民社会,等等。

  这在中国性社会学界尚不多见,其富有创见性地理论阐释,为性社会学走出边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在这项研究中,方刚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多性伙伴行为者深入访谈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而对社会控制与他们私人性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解读。

  方刚将多性伙伴行为者界定为有10个以上性伙伴的人士,他主要借助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回报的,当人们无法通过性行为的“自律”从社会换回“利益”的时候,追求自我满足与身体快乐的多性伙伴行为便难免发生。而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确实使得社会控制与私人性行为间原有的交换关系破损了。受控制者不再能够从控制中获利,遵守和服从社会控制对受控制者已无利可图,社会控制自然受阻。多性伙伴行为者的行为选择,是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理性选择。

  方刚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工作场所、家庭、社区这三类组织的考察了解社会对多性伙伴行为者的非正式控制情况。

  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作场所”被社会学家称为履行“小社会”功能的“单位制”,它具有对私人生活无孔不入、全面控制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单位制”逐步解体已成为社会结构转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工作场所”已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原有单位内的资源配置与分配也已走向了市场化、社会化,其结果是对私人生活的影响几乎不复存在。员工已无需再用个人私生活的“节制”来和单位进行“不被干预”的交换。但是,对于那些仍在再分配机制中工作的人,不得不仍心有余悸,在采取多性伙伴生活方式时要小心一些。小心并不等于放弃,权力的弱化在此仍然可以看到。

  此外,社会转型还促成了一些有助于多性伙伴行为者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场域”,如个人的自由迁移,都市的现代化,观念开放的小环境,等等。这样的场域不再提供通过性的“自律”交换到社会“奖赏”的机制,相反,它已经成为突显“不自律”可以获得个人自由和快乐的场域。

  由社会控制,方刚又将思考进一步延伸。他提出,在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建设中,虽然距离真正的实现仍然遥远。工作场所不再对私人性行为行使过重权力,得益于中国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建设,体现了正发生的国家与社会职能的相对分离过程。

  公民社会与国家相对,并部分地独立于国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在公民社会中,社会生活方式是自下而上地创建,而不是由国家督导自上而下地完成。个人与集体的行动或者是自由选择的,或者是依据参与者之间的明确协定而采取的,或者是基于个人或集体利益的考虑而做出的,等等。公民社会具有多元性,要求限定国家或政府的行为范围,要求国家受法律的约束,要求国家能够有效地实施保障公民社会多元性及其必要自由的法律。总之,公民社会总是在一个国家摆脱集权式统治而进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仍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但是,这项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建设性的趋势。

  正是在这样一个鼓励多元性,监督与制衡(拒绝?)国家权力,强调对自由意志之尊重的公民社会建设过程中,私人性行为的不受干预才具有了一定的土壤。所以,公(市)民社会虽然不是针对个人私领域而言的,但它直接影响着私领域。具有相对自由的个人开始面对的是公民社会,而不再是政府了。虽然,这距离学者们理想中的公民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

  方刚在分析中告诉我们:自由是一种内在逻辑,对私人性行为干预的减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经济自由、政治自由,与个人生活方式自由(文化自由的一种)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无数次提供了相同的佐证。二战前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文革”时期的中国,都是政治高度极权,经济极端专制,社会都充满了对性的强烈排斥与敌视态度,任何性的自由理念都被视作洪水猛兽。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控制对私人性行为的消解(解体),不是单纯的价值观问题,而是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不可分割的,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也可以说,我们对私人性行为进行考察的结果,体现出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方刚还通过这项研究总结说:私领域正在受到更多尊重,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力发生转型。一个人在自己的私领域,与其他人之间自愿进行的私人行为,与社会毫无关系,国家与社会都不应该干预。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社会对私领域的尊重正在加强,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这其实是与社会转型期国家权力的调整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当程度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改造传统的政治结构和权威形态的问题,以使其具有新的合法性,并转换成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治核心。这一过程的难度在于,一方面,要避免政治权威在转型中过度流失,从而保证一定的社会秩序和政府动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这种权威具有现代化导向,避免它复归传统,造成转型在事实上的流产。这种矛盾与博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多性伙伴行为者的社会控制。正如我们看到的,个人私生活具有了一定的自由,但同时,各种控制并未完全退出。

  方刚并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他在展示社会走向自由的同时,没有忘记提醒我们说:权力仍然对私领域转换着形式、变通着手段来维持一定的控制……

  对私人性行为的研究可以提升到这样的思考层次,应该说,已经是一项不错的理论研究工作。

  当然,这项研究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受访对象仍然较少,单纯个案研究未与定量研究相对照,在方法论上有值得推敲之处。但是,这些并不会影响本书成为一项性学研究的成功作品。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