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文人墨客 >> 阅读正文
昭君自有千秋在
        ★★★★★
【字体:
昭君自有千秋在
作者:张亚达    阅读来源:我爱语文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2
  想探望历史明星王昭君的话,得去呼和浩特市。
  在内蒙古呼市南郊九公里处,平畴沃野上蓦然崛起一座山包,让人联想到大地的驿站。这,就是王昭君坟园了。
  与和风丽日同行,一下车我们便就着远处荡漾的旋律,踏访坟园前那片开阔的广场。但见,左右两侧站立着两排挺直溜溜的钻天杨,俨然坟园卫队,既守卫着昭君女士,又迎接着中外宾客。
  沿路中央徜徉,一块镌刻着“青冢”二个大字的汉白玉大石雕迎面矗立。史载:每逢秋冬,百草枯萎,唯独昭君墓郁郁葱葱,“青冢”由此得名。再往前走,进入眼帘的是一尊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骑马并行的高大黑铜色雕塑。昭君面若春桃,微绽笑颜,手上抱着琵琶;呼韩邪戎装在身,满腮胡子,侧脸依向昭君。想必,这就是对胡汉和亲最简练最形象的特写了。我很佩服艺术家,佩服他们勾勒出的姿态和眼神,活灵活现地显影历史的传奇。
  再往前便是拜亭,该亭的左右两侧各辟有一条路径直抵冢顶。拾阶而上,径旁的茵茵芳草,引出了游人的悠悠遐思。我没有触碰它,我怕揪乱了王美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青丝。
  到得冢顶,又见一亭,这便是苍茫四野中最高的海拔了。不必登亭,随便站在冢顶的任何方位,都能把城市的楼房、烟囱、绿树和远处的鄂尔多斯高原影像尽收眼底。导游告诉我们,这座青冢高33米,占地约20亩。其生成据传是昭君下葬后,因八方百姓携供品和泥土接踵前来祭祀,经年累月,垒叠似山。哦,在一马平川的城郊,王昭君轻盈一卧,便卧出了一个制高点,一处好景观。
  流连制高点,难免会拐进昨天。记得有资料说过,昭君曾向元帝修书,表曰:“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其珍重民族团结之心,跃然纸上。王美人自荐外嫁后,与呼韩邪生一子。呼韩邪死后,她遵从匈奴人“父死妻其后母”之俗,下嫁给呼韩邪前妻的长子,又生二女。昭君去逝后,其子女不忘母嘱,继续为汉匈和睦居中斡旋,四处奔波。他们一家为遏制邻邦厮杀,争取民族团结所做的特殊奉献,我以为远不止挽救了“九军又十八师”将帅的生命。
  历史上,和亲的使者不乏其人,但大都是位高权贵的宗室公主。像隋文帝的安义、义成两公主,像唐太宗的文成公主,像唐肃宗的宁国公主……然而,她们的风采对今人而言却大都陌生。唯王昭君的和亲之举有口皆碑,流芳千古。我想,这或许与她不愿留在汉宫蹉跎,且敢于自荐施展抱负有关;也与她是平民出身,且远嫁后其夫早死便又从俗下嫁的不幸境遇等有关。
  从东侧下冢,可以看见半腰处有一个小洞,香火袅然,游人膜拜。导游说:“青冢像头颅,小洞是耳朵。”是的,在王美人的耳畔,人们都在倾述,倾述对她的崇敬,倾述对她的祝福。
  然而,我也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不赞同昭君出塞,认为此举是民族与国家的屈辱。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历史”,一点也“没唯物”。窃以为,在封建时代民族间要建立友好关系,主要还是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它不太可能像今天一样主要依靠各民族人民之间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来实现。和亲,不能不说也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区别只在于,因为所处历史条件的不同,和亲有被迫的与非被迫的。昭君远嫁异域,既出于担待民族重任,又有几分少女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有别于她人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对和亲慨然反对,试问在封建时代还有哪门子好办法可以取代维系民族间的和解呢?面对不必要的征伐,三十六计还是“走和”为上。
  返回坟园广场,我发现塑像后方的汉白玉碑上镌刻着一首精美的七言绝句: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这是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1963年游昭君坟园时挥毫的。想必,它是对二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是非之争所作的一个概括吧!
  一位蒙古游人告诉我,正是出于对昭君的这种褒扬和缅怀,全国可以看到的昭君墓有十余座,都是她足迹所到的地方。人们还把她浣纱洗衣的小河叫香溪,把她走过的便桥称琵琶桥,并且多处为她树碑立庙。在我想来,究竟哪一座坟墓才是真正埋香葬玉的地方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坟墓的崛起是人民对昭君这位历史人物倾注的好感,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家乡就能守望昭君不凡的一生。
  步出坟园时,大家的感怀都沉甸甸的,在互相批发时,我告诉他们:昭君女士已经不是一个具体和单纯的人,而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象征;昭君青冢也不是一圆平常的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 上一篇阅读:

  • 下一篇阅读: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