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文人墨客 >> 阅读正文
昭君村感怀
        ★★★★★
【字体:
昭君村感怀
作者:吕霜    阅读来源:我爱语文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2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我们从“香溪源”绕道下山,慕名来到背依纱帽山,面临香溪水的“昭君村”。许是由于香溪源流沿途接纳融汇了多处明溪暗泉而增加了水流量,加之长江水位上升倒灌而减慢了水流速度,溪流到这儿便形成了一股青黛色的缓流,从村前绕山悠然而过,映照着这里的奇峰秀岭和古老村落。进到村里环视四周,只见群峰林立,沟壑含翠,碧水长流,柑桔满坡,层层叠叠,仿佛梯连云天,此时正值黄灿灿的柑桔挂果,阵阵桔香缠绕、飘逸在村前屋后,弥漫、浸染着整个村庄。
  “昭君村”本名宝坪村,西汉时曾为南郡秭归属地,后从秭归划出,隶属兴山,因是西汉“出塞和亲”的一代名妃王昭君出生地,故而人们常称之为“昭君村”。据史载:王昭君名嫱,汉元帝赐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或明妃。她在汉元帝时被选入宫中,古书上称她“既有闭月羞花之容,又有沉鱼落雁之貌”,但因拒绝画师毛延寿索贿,而被毛延寿在其画像上点痣丑化,并在皇上面前进谗言,将其冷落在后宫,得不到皇上宠幸。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皇帝)入朝要求和亲,此时已深锁后宫数年,仍无望得见到皇上,得其恩宠的王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到匈奴,她在匈奴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呼韩邪死后,汉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呼韩邪大闹氏长子复株累单于。在她的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族的和睦关系,以致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为民族团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曾有诗赞曰:“竟把琵琶塞外行,非关图画误倾城。汉家议就和戎策,差胜边防十万兵。”也有诗叹曰:“紫塞长门一样悲,何须终老向宫闱。不如绝塞和亲去,还得君王斩画师。”
  从地势上看,“昭君村”处在一条沟壑里的扁长平台上,形似一条长长的鲤鱼,藏身于香溪河畔纱帽山下的崖壁间,村人对其地貌素有“鲤鱼困沙舟”、“仙人撒网”、“鹞子抢鱼”之称,记得宋代诗人苏辙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朝远嫁呼韩去,遥忆江头捕鲤鱼。”想必就是指这里的如此地形地貌。再回溯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由江洲司马调任忠州剌史,途径这里时也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亦如彼妹子,生此遐陋村。”还有一位唐代诗人崔涂也曾写道:“不堪逢旧宅,寥落满江滨。”遥想当年,“昭君村”是何等的偏远寂寥,荒凉破落,不像今天这么树木葱茏,柑桔飘香,车来人住,游客如云,一派生机勃勃、熙熙攘攘的景象。
  我们来到昭君旧宅参观,但见宅后奇峰披翠,宅前曲岸枕波,宅门檐牙高耸,宅中高墙深院,院内花木扶疏,左邻右舍错落有致,长廊环绕曲径通幽。旧宅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面宽五间,轩朗明洁,美观大方,内部装饰既显得古朴典雅,又令人感到独具匠心。据导游介绍:1978年,有关部门曾在宅基地下挖掘出大量的汉砖汉瓦,并发现了“天井”式的墙壁基脚,还有一尊石雕怪兽,考证其年代为南北朝时期,这些都证明这儿古代的确有过较大规模的建筑,很有可能就是昭君故居旧址,遂于1983年在此重建昭君旧宅。宅院中有一花台,台上花草繁茂,花草丛中伫立着一座高约3米的汉白玉昭君塑像,据说这是昭君的“婆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送给昭君“娘家”宝坪村的礼物。从这尊昭君塑像的造型和表情来看,昭君体态丰盈,昂首挺胸,衣裙飘逸,亭亭玉立,全无悲切凄苦之态,显示出雍容大度,卓尔不凡的风姿。由此可见,在塞北兄弟民族的心目中,王昭君是一个风骨傲然,威风凛冽的皇后,并非古代有的汉族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样悲悲切切,哀哀怨怨。而在昭君故里,又流传着一段关于昭君立像的当代神话:1986年,昭君塑像从内蒙古运回宝坪村后,村里筹划着举行一个隆重的立像仪式,立像的前几天天气阴雨连绵,直到举行立像仪式的前10分钟,还是风雨交加,不曾想就在这时突然间就风停雨歇,万里晴空,阳光顷刻洒满了整个村庄,映照得一尘不染的村前花,村后树分外朗润动人,门前的香溪河水碧波荡漾,折射出万道金光。乡亲们说:这是思乡心切的昭君姑娘闻讯腾云驾雾赶回故里,在空中飞舞长袖,驱散了天空的乌云,才使立像仪式在灿烂的阳光下如期举行!在故乡人的心目中,昭君永远还是那个体态轻盈,裙袖飘逸,美若天仙,心地善良的青春少女。
  这儿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好象都与昭君有关:门前的香溪河水因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盥手,溪水尽香……”;河上的桥梁因昭君选入汉宫时,“曾鼓琵琶,小憩于此……”而修建得酷似一面横卧的琵琶;河里的桃花鱼,则是因昭君入宫前在船上与乡亲们洒泪告别,泪水滴打在香溪两岸飞落溪中的桃花瓣上幻化而成;村前溪畔一处彩石斑斓的滩头,相传是昭君少年浣纱的地方,于是便有诗人歌咏:“香溪溪水碧连天,照见云鬘日浣纱。溪上泉声如珮响,叫侬怎不忆琵琶?”村东有口楠木井,井水清甜可口,四季不绝,但总也漫不过井中的那根楠木,相传是昭君当年从峨眉山太白金星处借来楠木拐杖,锁住了井龙;村西有条石龙,身卧青山,摇头摆尾,常年口吐清泉,相传是昭君当年和乡亲们在此挖掘了七七四十九天,感动东海一条青龙,飞到这儿化作一眼清泉;村中的满园紫竹,相传是昭君当年作画时,以其高超的技艺引来了天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霞仙帮她着色,后来昭君离村入宫了,七色霞仙依然常来村里寻找,其中紫霞仙认定昭君总有一天会回,旷日持久地在村中这片竹林里等待,她的痴情和身躯渐渐地化成丹青,依附于竹叶、竹枝和主干上,形成了一片紫竹园,从此一代代繁衍生长至今;村后纱帽山上的“王”字崖,村外的珍珠潭、妃台山,村里的望月楼、抚琴台……处处旧址遗迹,都有一个关于昭君的美好传说,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昭君的思念之情。
  自古以来,无论人们对“昭君出塞”作何评价,或褒或贬,或喜或悲,或赞或叹,但是我们今天应该面对现实的国情,从民族团结的大局着眼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昭君纪念馆里,我们看到陈列着许多纪念昭君的诗词、书画、书籍和剧本,历代著名诗人、词人、书画家、剧作家、小说家都舞文弄墨,秉笔寄情,挥毫歌颂、咏叹、缅怀昭君的生平事迹。如今国内外各路旅行家、旅游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地参观这个曾经生长过一代绝色佳人的美丽山村,凭吊这位“羞貌丹青斗丽颜,为君一笑靖天山。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的伟大女性。想必这些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振兴中华大业,都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 上一篇阅读:

  • 下一篇阅读: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