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文人墨客 >> 阅读正文
怀念屈原
        ★★★★★
【字体:
怀念屈原
作者:红领公寓    阅读来源:我爱语文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2
  屈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伟大诗人,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约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世家。在我国的古代历算中,以“人生于寅”为吉祥,这一年就是寅年,而屈原恰好又出生于寅月寅日,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自然更加吉祥了。因此他的父亲为他取了美好的名“平”和字“原”。“平”是“平正的意见”,“原”象征着广袤的大地。年青时屈原就具有渊博的学识,受到楚怀王的信任,被封为“左徒”。在职时,他以楚的兴亡为己任,积极要求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并出使齐国,订立了齐楚联盟,以共抗强秦。然而,屈原的一系列主张却遭到楚国许多贵族大臣的嫉恨。在他们的挑唆下,楚怀王取消了屈原的左徒职务,贬他为一个仅负责管理王族三姓子弟的闹职“三闾大夫”。约前299年,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被秦劫持,3年后死于咸阳。继位的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的谗言,再次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长江以南地区。
  这次放逐生涯是很艰难的。屈原在贫病交加中渡长江,过洞庭,徘徊于湘水、沅水流域。这里到处布满深谷莽林,是一片荒僻之地。屈原走着崎岖曲折的小路,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他曾在诗辞中这样描述当时的险恶处境(译文):
  “林中幽深昏暗,本是猿猴的住处,山岭高耸陡峭,挡住了阳光;山下黑沉沉的,经常下雨,到冬天大雪纷扬一望无边,云气弥漫,天地相连。”
  环境是恶劣的,但屈原的心没有屈服,他表示“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余将壹道而不豫兮”,即自己决不改变志向随从流俗,仍将遵循正道一如初心,他怀着对祖国和故乡的满腔赤诚,写道(译文):
“啊,我在向四方远望,要几时才能再回故乡?飞鸟一定要归巢,狐死头向着山岗。我无罪而遭流窜,日日夜夜心中不忘。”
  流放,对屈原是不幸,但对湖南这片土地却是大幸,因为三湘四水有幸接纳到屈原这位不朽的诗人。就在湘水、沅水之间,这位千古诗人留下了《离骚》、《九歌》、《渔父》等杰出诗篇。
  《离骚》是屈原一生中最宏伟的作品,它把现实的叙述和幻想交织起来,反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爱民激情和崇高纯洁的品质。长诗中屈原陈述自己的美政理想,及为实现这些理想所受到的种种阻碍与打击。在艰险的处境中,他依然对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忧愤与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解救祖国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他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诗篇中,作者还幻想渡过沅水和湘水,到九嶷山去向古帝舜陈诉,以求得启示;离开舜帝后,诗人又驾起玉龙,坐上彩凤,乘着清风,向上天进发,当抵达一座神山时已是黄昏了,他不禁又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在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中,凸现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
  《九歌》是一组祭神的乐歌,包括歌辞、音乐、舞蹈,只有一首《国殇》是赞颂阵亡将士的歌。祭歌唱颂的对象大都是日神、云神、山神、水神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关的神祗。这些祭歌用清新的歌辞、铿锵的音调把楚国的秀丽山川和那些自然神祗融为一体,构成了优美的神话剧。其中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配偶神彼此热烈相爱而终无缘会合,故事悲怨缠绵,如泣如诉,具有浓厚的湖湘地方色彩,反映出这一地区在战国时期的民俗与传说。而“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句子,更是用写实的手法勾画了古代洞庭湖瞬的美丽秋景,令入神往。
  当屈原流浪于湖湘大地,写出一系列耀眼的诗篇时,楚国的形势日益恶化。前278年,秦国军队攻下郢都,楚军四散溃逃,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使忧国忧民的屈原心如火焚,感到深深的绝望。他顺流水而下,入洞庭、湘水一带,来到长沙附近,准备把这里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之地。
  屈原选择长沙并不是偶然的。在楚国的发展历史上,长沙起过重要的作用。楚国的祖先熊绎受封时最先居住在大江以北的丹阳(今湖北秭归,即屈原的故乡),以后在开拓疆土、迁徙不定中曾在大江之南的长沙经营,春秋之后才正式定都于郢。所以,长沙是楚国祖先生息过的地方,是楚王族的发祥地之一。现今鄂都、丹阳都已陷入楚国的铁蹄,要渡江北上死在那里是不可能了,于是屈原想到长沙,准备在这里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抱定了死的决心后,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世界留下了他的绝笔之辞《怀沙》。“怀沙”就是怀念长沙,更含有怀念先人、怀念故国的意思。屈原在这篇作品中,冷静地总结自己的一生,镇定地向世人表示以死殉国的决心。他在辞中回顾了自己始终奉行的品德和节操,大意是:
  “我扪心自问,一直献尽忠心,蒙受冤屈仍然克制自己;即使将方的削成圆的,但这永恒的法则不会丢弃。有始无终,背叛志向,这种行径君子最为鄙夷;依照规矩办事,先前的计划不能随心更易。”
  这些肺腑之言,表现了诗人光明磊落的心胸和高尚正直、信守不渝的情操。在辞的最后,屈原再次申述自己对舍生就死的认识,他庄严宣告:“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自知死不可辞,就不再爱惜生命;明白地告诉仁人志士们,我将以他们为榜样)。
  前278年初夏的一天,“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的屈原终于自沉于长沙东北的汩罗江,以死来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时年62岁,传说这一天是夏历五月初五。
  屈原虽然死了,但精神却永存世间。他写的《离骚》、《九歌》等诗篇,以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激情、瑰丽的辞语开决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成为新文体——楚辞的奠基之作和最高典范。刘勰推崇它们:“气往烁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李白写诗赞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意思是:楚王那些奢华的宫殿建筑早已埋没地下,而屈原的作品就像日月那样永远高悬空中闪烁着光芒。屈原一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关心人民疾苦,为追求美好理想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敬仰与赞颂。汉代人刘安在《离骚传叙》中概述了屈原高尚的品格后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正是这种崇高的品格,使民间到处流传着有关他的传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习更是遍及全国乃至东南亚。
  屈原最后的生命历程是在长沙一带度过的,或许可以说,他之所以能成为可与日月争辉的伟人,是与潇湘山水的陶冶和启发分不开的。而湖南地区也比其他区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位诗人的永恒影响。毛泽东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外国朋友谈及:“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千百年来,屈原歌辞那瑰丽浪漫、灵动激越的艺术风格成为这一地区的艺术特征之一;屈原高洁的道德节操,以死殉自己理想的行为,从古至今一直赢得湖湘人士无穷的仰慕与不尽的效仿。每年都在这片土地上举行的龙舟竞渡活动是那样的热烈和虔诚,真切反映出这位诗人安息之地的人民对他的永久怀念。
  • 上一篇阅读:

  • 下一篇阅读: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