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经典美文 >> 阅读正文
盼雪成花
        ★★★★★
【字体:
盼雪成花
作者:作者: 刘…    阅读来源:中国文学评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4
  那天瑞雪纷飞,邻家小姑娘仰头问我:“爷爷,雪就是雪嘛,为什么你们说是雪花呀?”
  
  这一问,勾起我许多联想。那回问我的不是小姑娘,是白领女士了,她来访我,见我正在一张纸上描些图案,随口问道:“您画的是抽象派?”我说:“非常具象啊,只不过放大了许多倍而已。”她竟还是认不出来,我只好点明:“是雪花。”
  
  记得小时候住北京东四牌楼附近的一所四合院里,天上飘下雪花时,就冲出屋子去,伸出厚厚的棉手套,迎接那落下的雪花。母亲缝制的棉手套是黑布裹面,雪花落在黑底子上,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每片雪的结晶体形态都很不一样,真的是些美丽的闪烁着银光的小小花朵啊。
  
  如今为回答小姑娘的问题,我也教她用手套接住雪花,仔细地观察,哪想到我们俩手套上落下的雪片都非常细小,很难看出是朵花来。
  
  鲁迅先生曾将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加以比较:“江南的雪,可是美艳滋润极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先生如此描写当然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性和深层的蕴意,以我童年在北京的感受,则朔方的雪降落时也还是大片大片,如盛开之花的,雪后放晴,风来旋起,才如粉、如沙。
  
  打电话咨询了一位搞自然科学的老友,他说如今北京的雪片难大,往往不能清晰地呈现出结晶体、给人以花朵感,是因为整体而言,同温层的空气状态不如以前了。雪是空中水气以尘埃为核心凝结而成的,尘埃颗粒稀,凝出的雪片就大如花朵,古典小说里所以有“吹棉扯絮”的形容,唐朝的李白那“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也才有一个共识的基础。如今城市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不知比以往增加了多少倍,因此水气凝为的雪花就多而小,如粉,如沙,而很难如花了。古时文人雅士多爱接收雨水或扫下梅花上的落雪,用瓮罐封起,留到来年用以烹茶,那时雨雪中的含尘率低,当然合理,如今要是再那么做,烹出的茶喝起来恐怕就会刺喉了。
  
  但我的联想并没有滞留在忧虑环境污染,以及渴望消除污染后能恢复大朵雪花这一层面上。那白领女士又来访时,我跟她讨论,问她英语6级能考出那么高的分数,为什么却连雪花的结晶体图案也认不出来。她坦言,也不仅她一个,很多同辈人,目前都为“实用”所困,每天忙忙碌碌,所思所想是如何提升“业绩”,所忧所虑是如何应付“按揭”,即使假期里去旅游,也主要谋的是“放松”,实在是极少把时间和经历用在“无实用价值”的审美活动中,她说很羡慕我现在能从容地读“闲书”、涂自娱的画,甚至还能去特别地研究雪何以成花,她将来退休后,一定也这么潇洒地生活。
  
  我告诉那位白领女士,我当然理解,并支持他们的“实用”一面,但我建议他们也该现在就建立起“非实用”的一面来,这“非实用”的一面,主要就是非功利性的审美意识。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美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要善于发现,发现以后要学会哪怕是片刻的专注,这片刻的非功利性审美专注对身心不啻灵丹妙药,比如,春天对绿地中的第一批迎春花瓣加以近距离凝视,夏夜对水边第一阵蛙鸣凝神谛听,秋来对路边第一片映入眼中的秋叶止步观赏,冬天则起码有一回对雪花结晶体的探究品味……
  
  昨天又降瑞雪,那白领女士打来电话,说她感谢我的点拨。她说,确实,现在人心中的尘埃颗粒太多,往往过得很粗拉很匆促很浮躁很虚荣,不过她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已经有所矫正,比如她再去那家常去的咖啡厅,会对一角所挂的那幅油画作尽管短暂然而专注的欣赏,那幅画原来对她而言似有若无,现在却每赏必有新快感滋生,诸如此类的非功利性小审美使她的生活变得比以往精致从容充实亮丽。
  
  放下电话,我望着窗外纷飞的结晶体,心中升起了更强烈的期盼:愿天下有形无形的雪,都能实实在在地成花! 
                                         作者: 刘心武 
  • 上一篇阅读:

  • 下一篇阅读: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