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泉·趣景·丽语
——《月牙泉记》赏析
奇泉多稀奇。本文抓住了月牙泉之奇特来写,诱人一读。文章开篇先运用迂曲笔墨描述鸣沙山之神气——夜阑人静,忽闻沙声,如哨长鸣,凄厉幽婉,令人悚然。如遇烈日暴晒,即使风停沙静,也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令人神往。而稀奇的月牙泉就处在这奇妙神秘的鸣沙山环抱中,可谓奇中之奇,悬念迭生。第二自然段自然而然地描述月牙泉的风貌特征和历史传闻,如同撩开神秘的面纱,月牙泉的秀奇美妙可见一斑。第三自然以“月牙泉已闻名千古”巧妙过渡,而后抓住月牙泉“稀奇”的特点进行无微不至的描写,条理分明,文字生动。作者先描写其“稀”——在沙山漠海中,突然有一泓清泉,可以解渴,可以饮马,可以濯足,可以悦目;再描述其“奇”——大不过百亩,深不过十丈,处在四面沙山包围之中,流沙拥积,却历经千百年而未被流沙吞没掩埋:娓娓述其奇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趣景生魅力。本文的妙处还在于其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对于月牙泉的景色描写,形象生动,耐人品味。如“水面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面平;若星若月,精彩夺目”,“每当晨曦来临,霞光初露,朝雾蒙蒙,水月一色,澄波闪闪”,“泉深数十丈,终年不涸,亦不外溢,冬季结冰,水中产铁背鱼”等等,如同一幅幅画面,有身临其景之感,妙趣横生。同时,文中虚景与实景相结合,想象丰富,别有洞天。
丽语达妙境。本文语言明快优美,如潺潺流水,字里行间洋溢着愉悦洒脱之情。首先文中四字短语居多,齐整流畅,读来富有音韵之美。如“山峰陡峭,势如刀刃,十分壮观”,“夜阑人静,忽闻沙声,如哨长鸣,凄厉幽婉,令人悚然”等等。其次,长句短句相间,整句散句交替,读来抑扬顿挫,韵趣横生。如“泉深数十丈,终年不涸,亦不外溢,冬季结冰,水中产铁背鱼,当地人奉为神明,不敢食用”等。另外文中两处语言富有逻辑美。其有着概括文意,画龙点睛之妙用,可谓文中之“戏眼”。如“出敦煌东南行约四十里戈壁,为中外驰名的千佛洞。出千佛洞向西北走,再过二十里戈壁,便是连绵的沙山……”,“凡知敦煌者,必知其鸣沙山;知鸣沙山者,必知有月牙泉。月牙泉被誉为鸣沙山的眼睛,敦煌的命脉”。这些语句由大言小,环环相扣,巧妙点明了月牙泉的人文地理环境,使读者了然于心。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宪法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附原文:
月牙泉记
国风
出敦煌东南约四十里戈壁,为中外驰名的千佛洞。出千佛洞向西北走,再过二十里戈壁,便是连绵的沙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至党河口,东西绵亘四十公里。山峰陡峭,势如刀刃,十分壮观。此山沙呈黄色,凹凸变幻,随风移动,波澜起伏。夜阑人静,忽闻沙声,如哨长鸣,凄厉幽婉,令人悚然。如遇烈日暴晒,即使风停沙静,也丝竹管弦之声不绝。史载: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震数十里……故名鸣沙山。
在鸣沙山的环抱之中,有一湾翡翠般的清泉,水面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面平;若星若月,精彩夺目;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每当晨曦来临,霞光初露,朝雾蒙蒙,水月一色,澄波闪闪,风光旖旎。在山顶俯视,水面形如钩月,故名月牙泉。泉深数十丈,终年不涸,亦不外溢,冬季结冰,水中产铁背鱼,当地人奉为神明,不敢食用。泉中盛长水草,名七星草。泉边芦苇丛生,水鸟栖息,泉旁原有一庙及居民数家。汉武帝时,相传此池中有天马自水中出,日行万里,因此献之京师,有天马歌记其事。池旁刻有石碑曰:“渥涯池”,即汉时名称。
月牙泉已闻名千古。凡知敦煌者,必知有鸣沙山;知鸣沙山者,必知有月牙泉。月牙泉被誉为鸣沙山的眼睛 ,敦煌的命脉。我以为,月牙泉之所以出名,在稀奇二字。所谓“稀”者,是指在沙山漠海中,突然有一泓清泉,可以解渴,可以饮马,可以濯足,可以悦目。泉边青草萋萋,使人豁然开朗,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物以稀贵。如果说月牙泉是在江南水乡,是在茂林修竹的山涧,她只不过是普通的一眼小泉、一池春水而已,至多也不过是绿水青山中的一道风景。但是,在寸草不生、满目荒凉的浩瀚沙海中,突然出现这样一片清冽的水面,生长着这样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的生命,意义就不同了。试想,一个在沙漠中连日长途跋涉,焦渴难耐的旅人,眼前突然出现这样一片世界,那会多么欣喜,就犹如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突然看到了希望。所谓“奇”者,是指月牙泉大不过百亩,深不过十丈,处在四面沙山包围之中,流沙拥积,却历经千百年而未被流沙吞没掩埋,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所以,月牙泉之名,非泉之名,而在其沙山中有其泉,泉在流沙中长存不没。此乃月牙泉之奇观也,月牙泉也为今日大名鼎鼎之“月牙泉”者也!嘻嘻,不知别人与我所见可同否?
——摘自2001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