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把学生幸福指数纳入教育考核,如何?
          ★★★
【字体:
把学生幸福指数纳入教育考核,如何?
作者:雷振岳    文摘来源:网络转摘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1
  河南学生从初中起靠拼时间换成绩。近日,在海南工作的叶先生致电本报,希望本报能够关注生源大省河南的孩子们从初中就开始的无奈奋斗和抗争。原来,最近原籍河南农村的叶先生返乡探亲时碰到了一件让他心疼不已的事儿:上初中的妹妹,正处在长身体的年纪,却每天早上5时就要起床去学校上早自习,晚上近22时才到家,回家后还要再做作业,经常是23时才能休息,甚至有时子夜零时还不能上床。 “素质教育的口号在全国都提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的实践在生源大省却也是扎扎实实的。” (9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不尽是河南学生累,这种“学生之累”、“教育之累”更是普遍性教育现象。这让我想到了前天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说到的幸福指数,将成为对各地经济发展的统计考核指标。我想,如果教育行政机关能将幸福指数作为教育考评和“教育政绩”,对于扭转上述疲劳现状能起到促进和消解作用。
  教育除了给予学生知识和能力,更要给予孩子内心快乐和精神成长,可现在的教育却过分关注成绩,幼儿园就开始基础课程,教育成为只教书不育人、只赶路不看路的学习机器,快乐自然缺失。如果将幸福指数作为考评机制,将精神发展放到了和升学率一样的重要位置,学校可以强化升学率,但必须营造一种“既让学生发奋学习,而又不知疲倦”的和谐状态,让学习成为“痛并快乐着”的精神心态,连篇累牍的加班,学生如果说“不”,学校显然就不能再继续加码。学生话语权和精神权益得到了落实和尊重。他们不再是没有评判权的弱势群体,而是教育平起平坐的平等主体。“我的地盘我做主”,精神自由了,精神发展得到保障,很多学习选择显然就会轻松多了。
  教育是为了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让所有人都能在教育中获得精神力量和灵魂高尚。可现在的很多教育因为过多围绕“成绩好才是真的好,分数高才是真人才”,学生成了知识的牺牲品,这种对高分学生的过分关注,就是对个性学生的无形歧视,那些具有音乐、语言、体操等多元智能的学生堵在了教育门外。如果将幸福指数作为考评机制,将个性学生的成长发展放到了和高分学生一样的重要位置,他们可以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智能特点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少年的自尊和自豪感,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冲刺新的人生。“问题学生”得到了转化,“另类学生”找到了知音,“叛逆学生”尝到了趣味,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得到了能力发展和人格进步,还有什么比这种“集体大进步”更让人激动和振奋的呢?
  教育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因此,各个教育细节都应该注重学生的权益发展和权益觉醒意识,不能将他们当作“法律孩子”,经常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教育行为,比如各个地方的补课行为、乱开重点班等,都是《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的法律侵权行为。如果孩子的法律尊严和权益屡屡成为老师和教育行为肆意践踏的公共领地。将幸福指数纳入政绩考评,将未成年人与成人的矛盾冲突由“加强理解与交流”的层面上升到“未成年人权高度”层面,规范教育行为,落实法治精神,落实依法执教,维护法律尊严,孩子们的各种精神保障都有法律来严格保护,教育幸福程度显然就能提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