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阳光法则”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
【字体: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阳光法则”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王庆霞 贺克春    文摘来源: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1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泰戈尔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一些媒体(包括网络)对个别校长、教师被学生或家长殴打、伤害甚至杀害等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中小学教育界震惊了!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对这种“师卑生尊”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出现这些恶性事件是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缺乏惩戒和所谓的“无批评教育”所造成的,矛头便直指向成为当前教育亮点和主流的“赏识教育”、“爱心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等。
  正视这一观点,我们不得不一起来重温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太阳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寒冷凛冽的北风,想通过更大的风把人的衣服吹掉,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阳光则把温暖照射在行人身上,行人因为暖意融融,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阳光获得了胜利。
  “阳光法则”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要善于诱导而不是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大禹治水须导而非堵。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尤其是对具有生命的个体——学生,就更应运用“阳光法则”来实施教育,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多点人情味,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教育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促进道德健康成长。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学生的心声吧。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开展了一次国际中小学师生联欢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所有教师都做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这兄弟俩由于好睡懒觉和贪玩,经常迟到,虽经常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是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言。
  208位教师认真思考积极作答。主持人从208份答卷中归纳出25种处理方式。活动主持者把25种处理方式翻译成几种语言文字,分送给参加活动的202名学生,请学生们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的处理方式。以色列式的处理方式是: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A、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B、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胎?C、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怎样对撒谎的学生进行教育,以色列的处理方式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很显然,简单的说教和体罚、辱骂都是孩子们所反感的。从学生的心理感受来说,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无非有两种:“北风似”的和“阳光似”的。“北风似”的教育是教师经常采用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克服缺点和改正错误一种手段。但寒冷凛冽的北风,通过更大的风吹的结果往往是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殊不知,良药若是苦得让人难以入口,功效从何而来?忠言若是逆得进不了耳朵,何来利行?北风若是大得让人冷得直发抖,大衣何以被脱下?这也就是说“北风似的教育”是难以达到“阳光似的教育”的功效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良药未必苦口而且更利于病,忠言未必逆耳而且更利于行。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信号。教育必须遵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道德缺失,鼓励他们自己悔过,鼓励他们在集体中和别人比照,找出自己的道德缺陷,其后,才进行积极的道德品质的建设。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北风似”的教育,而要说明的是不讲方法的教育,不懂艺术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失败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还会扭曲人的心灵。这是非常可悲,也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开头提到的教师受学生或家长伤害的恶性事件就是如此,这其中并不排除其它方面的重要因素,如家长的素质等。但我们强调的是教育者要善于寻找最适合教育学生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和所犯错误的性质,设计适当的情景,把道德教育融入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情景和活动中体验、反思、感悟。很显然,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应用“阳光法则”,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马克思说:“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有效教育,实质是应用“阳光法则”的唤醒教育。每个人的本性中都存在着“善”和“恶”的两面。有时候“善”据主导地位,表现出天使般的可爱;有时候“恶”据主导地位,表现出魔鬼般的憎恶,会不断犯错。教育者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学生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逐步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这抑恶扬善的过程,不应该只是一个灰色阴暗的过程,而更应该充满美丽灿烂的阳光。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以色列的处理方式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严厉和善良的圆满结合,使学生感到合乎情理的严厉,又不乏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德性的养成必须经过个体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促使个体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才能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动机,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学生道德成长是自发的内存式发展,不可能靠从外面灌输、浇注、模塑、挤压。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和学生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到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中去。
  当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一定要记住: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