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文摘正文
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六章
        ★★★★★
【字体:
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六章
作者:吕秀芬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9

第六章   研究性阅读教学案例

 

第一节             古典小说的研究性阅读教学

 

一 、教学目标

(一)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了解古典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提高学生文化鉴赏和文学评论的能力。

(三)研究古典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

二、研究指导(以《三国演义》为例)

(一)角度参考

1. 研究《三国演义》的结构特色、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的特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夸张的运用和语言的特色。

2. 研究关羽、诸葛亮、刘备、张飞、曹操、赵云、马谡等重要人物。

3. 研究《三国演义》的重点章节,如“失街亭”。

(二)过程参考

1. 熟读原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会选定切入点,对书中有关部分进行详读,从书中摘取有关材料,做成卡片。

2. 到图书馆查阅书卡或上网查阅相关书籍,找出与自己的研究重点相关的前人论述以及当今名家论述。

3. 对他人论述进行深入思考和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

4. 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修正自己的观点。

5. 搜集资料,将自己的观点撰写成论文。

6. 进行论文交流或答辩。

(三) 研究提示

1. 《三国演义》结构宏大,完整细密,有条不紊,以曹刘双方矛盾为主线,描绘了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历史画卷。在具体写法上,或详写,或略写,或插叙,或倒叙,主次分明,注意铺垫。如写诸葛亮出山,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虚写其非凡之才;再写三顾茅庐,增添神秘色彩;而后让诸葛亮“隆中一席话,三分定天下”。你更喜欢小说的哪一方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 《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时,既写出人物性格的主体特征,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周瑜的聪明嫉妒,又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曹操奸诈残忍而又善于引纳人才等等。对这些人物你有什么独特的看法?是否赞成既定的结论?

3. 街亭之战,事关大局,各方面的矛盾斗争错综复杂。作者善于从人物的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相互对立中展示人物性格。诸葛亮深谋远虑,认定“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马谡认为“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诸葛亮认定街亭“守之极难”,马谡自诩熟读兵书,“岂一街亭不能守耶?”;诸葛亮要求安守街亭,马谡却要破敌立功;诸葛亮要求在要道之处下寨,马谡却偏在山上屯军;诸葛亮指出“司马懿非等闲之辈”,马谡却道“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人们由此得出诸葛亮深谋远虑,胸有全局,知己知彼,谨慎小心;而马谡狂妄自大,目光短浅,死守教条,言过其实的结论。你同意吗?你是如何看马谡的?

三、 研究资料

  1.《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11月北京第一版

  2.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8月北京第一版

  3. 《中国文学史》(下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4. 《名家评点四大名著》江天编校,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7月第一版

  5.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上海书店影印

  6. 《三国名人传说》(《山海经》丛书)浙江文艺出版社

  7. 《< 三国演义> 浅论》董每勘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8. 《三国故事》林汉达编,少年儿童出版社

  9. 《三国智谋精粹》霍雨佳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10. 《三国兴亡》(《五千年演义》丛书)辽宁少儿出版社

 

二、       学生作品

 

 

岂能以成败论英雄

──为马谡鸣不平

朱 胜

马谡,人们只要一提起他,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于是乎,无不对他讽刺有加,笑他自大,懦弱、愚蠢。而我,却要大声说:“马谡,好样儿的,你是个英雄!”

当孔明向众将反复阐明了街亭的重要性,而后问众将:“谁愿往?”当是时,帐下寂然无声,半晌无人应答,孔明正在烦恼,忽然马谡出列道:“末将愿往!”如抛玉石,斩钉截铁。读到此,不禁拍叫好,马谡何其威武,当各名将尚在犹豫不决时,马谡抓住时机,以他的勇气,震惊全座,并在孔明的激将下,立下了军令状。也许有人说:“这体现了马谡的自大和匹夫之勇”,我认为:“这不是自大和匹夫之勇,只是马谡向其英雄梦所跨的第一步,他自大,就不会去守街亭这个弹丸之地,他匹夫之勇,就不会耽误半晌。”

马谡到达街亭之后,认为街亭无险可守,所以驻扎在山上,且便于俯瞰全局,置死地而后生。有人说这是“纸上谈兵”。我认为这是因为马谡缺乏经验。如果他只是会“纸上谈兵”,他敢带兵来守街亭?他难道连起码的自知之明都没有!被人称为“神人”的诸葛孔明会派一个不会打仗的傻瓜来防守街亭?

当司马氏把马谡包围并派人劝降的时候,马谡不畏强敌,带兵与司马氏周旋。无一丝妥协,无半点投降之意,英勇奋战,虽败犹荣,何来懦弱?

虽然马谡失了街亭,但却保住蜀军相当一部分力量。当他加到营中,见到军师,很平静的让孔明照顾他的妻儿老小,并叮嘱儿子要继承父志,何其感人!当马谡信步走向死亡时,何其悲壮!至此,不禁黯然落泪。

我想:人们之所以认为马谡不是英雄,是因为马谡失败了!在冲击其英雄梦时失败了!而项羽、关羽呢,他们之所以被认为是英雄是因为他们曾经成功过、辉煌过。多么不公平啊!结局都是失败,差别却如此之大。一些人受万人敬仰,另一些受万人唾骂,还会有人去做英雄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论马谡成功于否,马谡的勇武,深明大义,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

悲哉!马谡。

壮哉!马谡。   

                                                                                                                                    

第二节              古典诗词的研究性阅读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古典诗词的有关常识;

(二)理解古典诗词的常见艺术手法和流派特点;

(三)提高艺术鉴赏力。

二、研究指导(以苏轼词的研究性阅读为例)

(一)研究角度参考

   1. 苏轼生平研究;

   2. 苏轼思想研究;

   3. 苏轼词的艺术研究;

   4. 对苏轼某一首词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参考(同古典小说的程序)

(三)研究提示

   1. 了解一些宋词的发展过程及其流派,从而了解词发展到苏轼所发生的一大转变。苏轼可以不受音律的束缚,破除成见,改变声律比词情更重的要求。

   2. 要尽量广泛、深入地研读苏轼各个时期的词作品。开始接触,感到喜爱,那只是初步的契合,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来理解和感受,使这种契合达到最佳的状态。

   3. 在正确地阐释作品的前提下,显示读者的独创性。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独特的感受;有了独特的感受,又能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把富有创造性的理解与感受提供出来,就完成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三、研究资料

    1.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宋词精赏》王双启,百花文艺出版社

    5. 《历代名家词赏析》徐育民、赵慧文撰,北京出版社,1982年  8月

    6. 《宋词名篇赏析》臧维熙撰,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  2月

四、学生作品

啊,真美!(研究论文)

                             陈 绗

    大概和“灯下看美人,比白日更美三分”的感觉异曲同工吧,我更喜欢和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读宋词。只觉得宋词的美一-无论是含蓄的美、纤柔的美、多情的美,还是热烈的美、豪放的美、悲壮的美一-在这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雨声中才能得到更完美的诠释。

    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去体会的。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句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骋,洋洋洒洒地道出切身感受。

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知词者才能领会得来。

    宋词分两派:豪放和婉约。因而词中的情也分两种:抵御外侮、忧国忧民之情与山水风月、伤春怀人之情。前者振奋人心,慷慨激昂;后者朦胧浪漫,悱恻缠绵。两种不同风格的美丽构成了绝妙的宋词。

    在歌舞升平的北宋盛世,苏轼的“大江东去”开豪放词的先河,贺铸以剑客气宇“少争侠气,结交五都雄”为豪放派词路披荆斩棘。靖康变起,南宋偏安,一批爱国将领和主战朝臣,在风雷激荡的斗争中引吭高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然而,词中虽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有“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的大将,却没有一个能促使皇帝下定决心收复失地。纵然“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到头来仍是“心在天山,身在沧州”。豪放词中最多的,便是这种报国无门的失意与无奈,其拳拳赤诚让人怆然涕下。豪放词是壮美的,更是凄然的。每读辛弃疾、戴复古、文天祥等人的词,我的心总是很沉重。这哪里是词,分明是一声声震破苍穹的呐喊,一句句以死报国的誓言!只可惜“为子死孝,为臣死节,死又何妨”的豪情支撑不起风雨飘摇的南宋。当历代豪杰一去不返,词人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时候,这些如高天长风般不衰不朽的词作流传至今,向人们讲述一个屈辱王朝的“词史”。

    我崇敬豪放词中的凛然正气,钦佩那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但我却承受不了豪放词的沧桑重荷。于是,我将眼光移向了婉约派,移向宋词中另一处祥和的美景,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那里有长袖舞姬“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有守望的佳人“妆楼领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连那写给朋友的信笺也因“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使得“红笺为无色……

    读婉约词时,我的思想是放松的,心情是平静的。但易安却是让我心碎的词人。她作品中那种凄凉的美常使我泪水涟涟:“人比黄花瘦”的痴心,“却上心头”的深情,“寻寻觅觅”的愁苦。字字句句皆是泣血而成,读之怎不教人心酸!

    婉约词是柔美的,艳而不娇,华而不俗,情深而不造作,意重而不赘人。虽无“渡江天,马南来”的威武,却有“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诗情;虽无“谈笑洗尽古今愁”的豪迈,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意。这就使宋词在除却铿锵韵律之外又添了几分悠扬婉转。

    这就是宋词的美丽,美在词人满腔爱国热血,美在词人脉脉儿女情长。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使伴雨读词的我幸运地有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寄托,并拥有与词人只可意会的亲切。

词的美丽是永恒的,正像亿万年动听如初的雨声。 

 

第三节              戏剧的研究性阅读教学

 

一、铺垫

    学生利用一节课整理复习戏剧的定义、分类、矛盾冲突、形象塑造和语言特色等文体知识,概略地了解中外著名的悲、喜剧作品。教师还可印发一些讲义、补充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评论文章(例如《<雷雨> 导读》《我是怎样创作< 屈原>的》等),提供几个较有影响的教育网站(http://www.k12.com等)教给学生查找、处理网上信息的方法。利用三个中午的时间,播放《雷雨》《茶馆》的话剧录像,初步感受“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的演技。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学生一般缺乏自信,教师要精当地介绍课本剧的特点和表演要领,播放《祝福》《项链》等课本剧片段,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表演并非高不可攀,从而激发自己的潜在智慧和创造才能。在语文课代表统计了导演自荐者的人数、姓名之后,利用半节课精心组织一场公开招聘会。由自荐者书面、口头地阐述“创作意图”,“意图”侧重于对剧本的整体把握和创新构思。这时有意过一把“导演瘾”的学生就会主动、认真地钻研教材,查找资料、请教老师……

《屈原》节选部分的重点是主人公长达四页的内心独白,高潮是婵娟误饮毒酒之后的情景,因此在排练中要把这两段放在关键部位。屈原的内心独白在一定的程度上要考验演员的背诵和演讲能力,而婵娟误饮毒酒则要充分考验演员的表现力。婵娟在中毒后,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高兴要同时表现出来是十分难的;屈原要表现出在婵娟临死时心中的内疚、伤心、愤怒等情绪也不容易。

                                         ――学生导演窗衰的创作构思

    这几天的生活之中,最热的不是《雷雨》里的天气;最忙的也轮不上《茶馆》里的李三。最热的当数我班的舆论,而议论最多的当然是新编《窦娥冤》了。在舆论的爆吵声中,忙得晕头转向的是导演。首先犯难的是剧本问题。因为演《雷雨》的剧组太多,《屈原》的台词太抒情,《茶馆》的人物太繁杂,《窦娥冤》的语言太文言,课外的材料太生疏……

                                                  ——学生李侃随笔

二、排练

    剧本选定之后是更加忙碌的场面。

    各剧组导演忙着“招兵买马” ;擅长表演的当演员;擅长丹青的搞布景或化妆;做事细心的就负责服装道具的筹集、保管。负责广告宣传的更是大显身手,短短的时间就贴出了语言生动活泼、绘图醒目清新又颇具广告效应的海报。这时你会惊叹:学生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只要感兴趣,乐意做,何愁不会迸发耀眼的火花?

    我被《屈原》剧组招至麾下负责海报的设计工作。我没有像陈佩斯在小品《主角与配角》里一样有那么多的怨言,而是毅然放弃美国巨片《泰坦尼克号》的观看良机爽快地答应了,只是因为导演看得起我。整个周末我都“泡”在了资料室。星期六的晚上,我按照导演的意图全神贯注地设计海报。虽说只是一个绘画低手,但我并不轻言放弃。经过反复的推敲、绘制,屈原那飘逸的头发、婵娟那忧伤的眼睛终于跃然纸上。望着“男女大反串”等醒目的广告语,望着那以黑白线条勾勒出的富有怀旧感的“屈原”与“婵娟”,我的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海报设计者沈维源

    “大牌”们忙,忙着攻下一段段的台词,忙着琢磨合词的潜在含义,忙着和其他“大牌”磨合;道具师忙,忙着绞尽脑汁,忙着翻箱倒柜,忙着东奔西跑。忙中之忙的要数那些身兼数戏,背负着几个剧组希望的演员了。他们不仅忙着排戏,而且还要忙着赶场,有时还要忙着聆听导演的“责问”,真恨不得立刻变成会分身的孙猴子!导演从剧本整体构思、人物形象塑造、舞美效果、服装道具等各方面进行悉心的辅导。在一次次的指导下,演员们不断地排练,反复地修改,受益匪浅。应该说,在活动中学生的投人是多方位的,既要求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又必须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力。排练和演出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又能充分发挥想象,培养感情,锻炼能力。

    在我的印象中,上课应该是很严肃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除了讲题还是讲题,上课枯燥乏味,学生打瞌睡。同学们私下商量说:“要是把历史书上的内容以电影的形式放给我们看,学习效果肯定比现在死学课本强上好几倍。”

    上星期,语文老师布置我们自编自导自演话剧,霎时全班都沸腾了,大家都踊跃地报名参加,狂热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下午……

    虽是星期天,教室里却是三五成群,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拍摄现场,桌椅都已被挪了位,成了道具。那边导演正在给演员们说戏,这里是反串的现代窦俄;那边是夹着“吕宋烟”的周林园;这边“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的声音还没停,“不,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的声音又传入了你的耳中。

                                            ——摘自观众张嫔华随笔

 三、演出

     由各剧组导演抽签决定上场顺序,依次表演。每一场演出时先由导演向观众(学生)简述创作意图。当演员们忙着表演时,台下的观众并不闲着,忙着大笑,忙着感动,忙着鼓掌。大家神情专注,结合自己对戏剧选段内容的理解,准备着对演出的评价。不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在一刹那明白了许多:“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收获。而收获的多少在此刻已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你曾经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付出,它比你收获的更绚丽、灿烂。”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引导学生结合戏剧单元的教学重点(比如矛盾冲突的形成、发展、激化的过程,人物的潜台词挖掘,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等X对各剧组在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鉴赏方面存在的差距,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最后教师发放表格,为每个演员的演技和剧组的综合水平打分,并评选出“最有创意导演、最有表现力男女演员、最具综合实力剧组、最佳效果海报设计、最佳道德风尚”等奖项。表格由学生自主填写,由非演员学生汇总统计,按得分高低确定,张榜公布评比结果。

    与此同时,每人写一篇文章。按照实际情况分三类选择:导演写“……的创作构思漫谈”,演员写“扮演……形象的体会”,观众写“为表演活动而……(可填写‘喝彩’‘烦恼’‘无聊’‘忙碌’等词语)的我”。

有位教育家说过,致力于某项创造性活动中的人,他们的心会变得敏感,目光变得敏锐,所有的一切都将赋予创造的意义。戏剧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间和空间于一体,因此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不仅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扩大了语文的教育作用。

 

 

 

 

 

 

 

参考书目

1〕霍益萍、查尔明,《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4〕霍益萍、查尔明,《让教师走近研究性学习――江苏太仓中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5〕张小红,《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广西,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学生用书》,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7〕周  鹏,《创造性阅读训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8〕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年。

9〕曾祥芹,《阅读学新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

10〕隆 恩、弗 莱〔美〕著,尤淑雅译,《有效阅读》,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

11〕侯定元:《探索研究性阅读》,《语文学习》,2000年第10期。

12〕黄厚江、钱吕明、蔡明等,《阅读教学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2001年第6期。

13〕余一鸣,《引进研究性阅读》,《语文学习》,2001年第11期。

14〕上海市市西中学编,《探索与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15〕李天松,《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语文学习》,2001年第 7-8期。

16〕杜亚群,《李清照的奇与悲是怎样产生的?》,《语文学习》,2001年第7-8期。

17〕李维鼎、曾祥芹等,《“中学教材阅读实用套路”展示》,《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6期。

18〕吴志平,《语文“研究性阅读”课该怎样上》,《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5期。

19〕赵  燕,《研究性阅读的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00年第10期。

20〕何  新,《立足研究性阅读,创新写作的新栏--“人物新说”》,《教学展望》,2001年第2期。

21〕严  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展望》,2001年第2期。

22〕李召荐,《研究性阅读新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3期。

23〕陈  静,《关于开展研究性阅读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01年第3期。

24〕李月英,《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研究性阅读的思想和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5期。                                        

25〕刘婉华,《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王继坤,《现代阅读教程》,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

27〕张传宗,《中学阅读教学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28〕王  升,《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5期。

29〕谢钊云等,《研究性阅读的操作与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0期。

30〕李莉莉,《让学生成为研究型读者》,《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1期。

31〕曾祥芹,《“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1—2期。

32〕权曙明,《阅读本质论》,《语文学习》,1999年第11期。

33〕孙茂响,《体现个性自由的整体感悟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6期。

34〕施向军,《利用阅读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8期。

35〕刘海峰等,《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制定阅读目标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7期。

36〕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8—9期。

37〕罗丽丽,《网络时代的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8一9期。

38〕重洪星,《扩展性阅读指导刍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5期。

39〕章爱春,《加强中学生语文阅读的指导》,《中学语文》,2000年第7期。

40〕周君奇,《如何开展整体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

4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5月。

42〕李春华,《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出路》,《语文教学之友》,2001年第1期。

43〕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

44〕应俊峰,《研究型课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45〕孙亚杰、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6期,第31-37页。

46〕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叶圣陶 吕叔湘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北 京,开明出版社,1995年。

47〕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教育探索》,2003年第8期。

48〕吴惟粤,《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3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