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文摘正文
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章
        ★★★★★
【字体:
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章
作者:吕秀芬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9
第三章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第一节  培养高层次的阅读能力1〕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性阅读教学同样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但是,研究性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不同,它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鉴赏力

    指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和美丑进行鉴别和欣赏的能力,它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阅读鉴赏力按读物的文体差异可分解为文章鉴赏力和文学鉴赏力两种;按读者的能力差异可分解为阅读欣赏力和阅读评价力两种。阅读欣赏的读者沉入作品的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审美活动,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泳,与抓作者发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阅读评价是读者跳出文外后的一种理智判断,一种科学活动,要求与作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依靠作品内在的证据和外在的准则,客观公正地做出真善与否的价值评判。显然,评价比欣赏更高一个层次。若对一定鉴赏的复杂操作技能再作分解至少可列四项:(1)对作品思想观点正确性和社会意义的评价;(2)对作品具体材料真实性和典型意义的评价;(3)对作品章法、语言艺术和创作意义的评价;(4)对作品气质、风格独特性和审美意义的评价。

二、阅读迁移力

    指运用阅读所得知识、技能和情志来解决新问题的“及物”能力,它是比鉴赏层次更高的阅读能力。“披文得意”只是阅读活动的前半路程,“运思及物”才是阅读活动的后半路程。读者通过鉴赏,从理智上洞察和情感上体味了作品的意蕴和美质之后,还要联系主客观的实际,完成文本向实践的迁移,实现作者写作的社会价值,达到读者阅读的最终目的。这个阅读迁移的过程就是阅读应用的过程。我们说已往的阅读能力结构观出现严重残缺,主要指阅读应用阶段的阅读迁移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阐发。阅读迁移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读者由“意化”转向“物化”,由“输入”转向“输出”,由“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据此,阅读迁移能力可安其过程分解为三项:(1)阅读借鉴力。即运用抽象、归纳,概括阅读心得,或借鉴文事、文意、文情,或借鉴文序、文技、文辞,汲取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营养,这种阅读心得的概括水平(汲取能力)决定了阅读迁移的准备条件是否充分。(2)阅读表述力。即运用口语、书语,外化内潜的阅读心得,或复述、撮述,或阐述、评述,甚至写出作品评论,这些由低到高的表述形式,反映阅读表述能力的发展层级,它使阅读向写作转化,成为文本向实践迁移的必然过渡阶段。(3) 阅读类化力。即运用联想、演绎、升华,寻找旧知识和新问题的相似点和相关处,将外化的阅读心得应用到同类或异类的事物中去,实现同化迁移或顺应迁移,以解决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问题。

三、阅读创造力

    指读者在消费精神产品时超越作者进行再生产的创新能力,它要综合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各种技能,运用创造思维产生超越读物原有内容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或思路,因而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简要剖析,至少包含四项:(1)置换要素,补充加深作品内涵的能力;(2)重新组合,改变作品结构意蕴的能力;(3)发散思维,批评匡正,熔铸作品新意的能力;(4)双向迁移,独立发挥读者创见的能力。

综上可见,感知以求读“通”,理解以求读“懂”,鉴赏以求读“化”,迁移以求读“活”,创新以求读“新”。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层次,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属于深化层次,阅读迁移和创造能力属于目的层次。它们组成系列,显示了阅读操作技能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阅读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培养的关键。

一、收集信息

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也就是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收集的信息多而杂,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收收集的方法,指导探究的途径,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研读。阅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要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等等。教师的这些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进一步收集信息的大方向,通过宽泛收集信息与初步的加工,帮助各学习小组明确进一步的学习视角与主题,这个主题的选择源自于学生的特定兴趣与感受。

    例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由于学生对抗美援朝了解甚少,因而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进行研究性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纸、网络)寻找相关信息。喜欢武器的同学就留意收集战争武器的资料,找到了许多当时的大炮、步枪、飞机的资料;喜欢战争场面的学生就收集著名战役的资料;崇拜英雄的学生找来了重要人物彭德怀等人物传记,阅读了勇士黄继光的英雄故事;还有的学生收集了战争的真实照片和具体数据等等。这就是信息的初步收集、筛选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可以贯穿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时段与不同的类型的活动之中。

 二、整理筛选

资料有了,信息也有了,但面对堆积如山的资料,有的同学怎么也理不清。这时,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整理进行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整理筛选信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断判断,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

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收集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更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分步进行价值判断:(1)拆散整篇、完整的信息,根据“差异性”,分成一个个“信息点”。比如面对“鲁迅研究”的一大堆资料,可以让学生首先把它们分成“查阅”和“下载”两类信息;然后又按不同书本、不同网站、不同时间、不同出版社、不同作者、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等把它们分成不同信息点,再把具有相同信息的内容归为一类。(2)根据自己课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分各种信息对研究的价值的大小,把每个信息点按解决某一研究问题的作用大小进行分类排列,把重复的信息、作用很小的信息删除。(3)找出研究目标和已拥有信息的差距,决定下一步寻找信息的方向和重点。教师要十分重视诱导、督促学生经常对照研究方案,独立整理研究资料养成随时整理信息的习惯,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启发学生努力寻找信息点之间的联系,整合创新,培养学生的信息创意感。

老师要在指导学生整理所获得的信息时,千方百计启发学生进行信息整合的各种尝试。比如,信息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新信息与旧信息之间的联系等;还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产生“信息碰撞”,碰撞出有创新价值的信息。

三、交流评价

    学生把独立研读的发现,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集整理研究所得的观点和结论,然后再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则补充、反驳、完善,最后师生共同评价。

    例如。开始学习课文《忆铁人》时,学生对王进喜的理解相当模糊,“王进喜那种精神很高尚,但是在印象中离我们很遥远”。通过研读课文.学生找寻有关资料,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一组学生从王进喜对工人孩子的关心中感受到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情感的人;另一组学生将王进喜带头跳进水泥池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认为王进喜是一名对党忠诚、对工作极其负责、不怕死的人。这些细节一下子拉近了王进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脑海中的王进喜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对正确理解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使学生完善、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

    总之,通过研究性阅读,学生不但熟悉和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色,对某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有所发现,而且学会了收集、分析、综合的研读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培养创造型人才

 

研究性阅读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研究性阅读的实践中,必然接触大量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会获得丰富的基础知识,而且会在对美妙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典型的艺术形象、巧妙的艺术构思、深邃的意境和壮美的画面的感知与鉴赏中,使形象思维变得新颖、活跃,想象与联想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说明文和议论文,由于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所以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使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培养。研究性阅读有自己的阅读成果,大部分要形成文字,在整理文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言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可以提高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理解力思考力等。上述这些能力,都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1〕

一、阅读记忆力

指读者对读物信息的识记、存储和再现的能力。它在特殊情况下(熟读背诵)可作为阅读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看待,在一般情况下应视为贯串整个阅读过程的一条“钢筋”,无论读物信息的摄取、理解、存储、提取,都离不开记忆,没有记忆的阅读,便变成无效的阅读。阅读记忆能力包括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读者应灵活地运用这两种记忆,不断地推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新的瞬时记忆……”这个螺旋上升的记忆流程,以提高记忆效能。

二、阅读理解力

    指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段、章、篇等文意的提取能力,它属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宏观把握,是基准层次的阅读能力。阅读理解的范围,至少包括辨识文体、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抓住质料、归纳主旨体会文情、辨析修辞、贯通文气、体察文风等十项。从阅读理解的步骤看,单是“披文得意”的阶梯,就可分四级:(1)抓住中心句,依据句间关系摘取语段意义的能力;抓住重点和和主线,抽取段落意义的能力;(3)理清思路,依据段间关系概括章、节意义的能力;(4)遵循文脉、抓住文眼归纳文章主旨或主题的能力。

三、阅读想象力

指读者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根据语词提供的间接表象,联想再造出原形象或综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它也贯串于阅读的整个过程,渗透在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的各个阅读层级之中,因而是丰富感知作品内容的手段,是探求作品意蕴的阶梯,是获得审美愉悦的保证,是进行阅读创造的钥匙。阅读想象能力主要由作者的丰富想象、作品的语词媒介、读者的生活记忆和形象思维所构成,它也有一个从再造联想到创造想象的发展过程。(1)跟随作品文字内容,先后承接的联想能力;(2)集结作品零星表象,组合完形的想象能力;(3)自发地综合读者旧表象和作品新表象的能力;(4)创造地填补作品空白,以揭示底蕴、丰富意象的能力;(5)灵活地开展表象运动,以发掘内涵、开拓意境的能力。

四、阅读思考力

指读者在阅读中正确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极佳地发挥周到、深刻、求新的思维活动的能力。它贯串于整个阅读过程的始终,渗透在认读、理解、鉴赏、迁移创造的各个阅读层级之中。阅读思考力的结构主要由阅读思维形式和阅读思维品质组成。阅读思考力的具体要求包括五项:善于质疑,善于求异,善于攻克难点,善于多向思考,善于人文出文。提高阅读思维品质更要兼顾五个方面:(1)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保证阅读思维的深刻性;(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补,体现阅读思维的灵活性;(3)个体思维和社会思维相照,注重阅读思维的开放性;(4)常速思维和快速思维并行,锻炼阅读思维的敏捷性;(5)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统一,追求阅读思维的创造性。阅读思考力是主宰整个阅读活动的最普遍、最活跃、最持久、最富凝聚力的结构要素,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语文教育通过一篇一篇教材(尤其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因为每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年龄特点、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性情气质对之做出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它能启发学生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激起学生探求和创造的欲望。这也是语文课的特殊魅力所在。

 

第四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1〕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体现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彼此的交流交往,合作意识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体参与的意识

   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从而把握老师给予的机会或自己创造机会,全身心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个人的观点,抒发个人的情感,阐明个人的态度,主动唤起老师与同伴对自己的注意,吸引他们与自己交流与切磋。主体参与是学生合作的起点与基础。

(二)亲合他人的意识

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相互接纳与交融,在完成研究目标的过程中彼此联合。学生主动获得教师学习策略、方法、资料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亲合;学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见解主张传达出来,虚心接受同伴的认识和看法,在合作中加强学生间的信任与亲合,形成一种其乐融融。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亲合他人的意识是合作的起点与必然归宿。

(三)扬长补短的意识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扬长补短,把自己所有的本领都拿出来,展示给同伴,同时充分吸收同伴传达的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学生之间的扬长补短是合作意识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

民主与平等是研究性学习中合作的前提。课堂上有权威与服从、优秀与低劣。演员与观众之分是很难形成合作共事的局面的。教师应努力倡导一种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民主自由的学习理念,并身体力行。

    首先,教师要转换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使自己由支配者、灌输者、评判者转变为引航者、对话者、参与者,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平等伙伴。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上对教师的尊重不限于对教师人格与学问的敬慕和吸收,重要的是与教师展开平等与积极的交流和合作。

其次,教师还要努力转变自己的学生观,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课堂上只有个性差异,没有优劣与高下。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参与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进步。在合作中,凡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的学生,都是为集体做了贡献又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学生。

再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彼此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学业成绩的差异不能表现为傲慢与灰心,更不能成为相互合作的羁绊。合作过程中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会多做些工作,但教师不能鼓励他们由此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他人,同时应鼓励差一些的学生努力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以此提高自己。共同合作的学习活动不能以推出少数尖子生与“榜样”学生为己任,它追求的是人人提高,生生进步。

(二)促进形成良好的班内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沟通与理解的基础,也是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共事的必需。在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班级里是不可能出现有序有效的合作的。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在帮助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时,指导他们学会相处,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合作交流、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创设和谐交流的学习气氛。教师关心、尊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在合作研究中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提示指导学生在共同研讨中自由选择所承担的任务,使学生人人觉得有事可做,人人觉得力所能及,从而产生一种劳动的幸福与愉悦;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互相理解、互相激励、互相欣赏,相得益彰,相融相洽,形成协调一致的交往气氛。

    其次,创设快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充满快乐与热情,以自己的欢快熏陶感染学生的心情。教师的快乐达观、教学语言的生动幽默、教学策略的丰富灵活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要以宽大的胸怀包容具有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不能盲目追求学习方式的整齐划一,学生在单调、呆板、枯燥的课堂中是不可能获得快乐的。

    第三,鼓励竞争,合理引导竞争。要让学生懂得,现代社会既需要合作,又需要竞争,合作中渗透着竞争,竞争者也需要合作,竞争与合作都是为了共同提高,不能因合作而失去个性,也不能因竞争而自我封闭。对竞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

(三)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

    多维互动是指师生、生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多边参与多向交流,教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上下功夫,才能促成学生的合作研究。

首先,应提倡学生对教师的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教师(包括教材)的观点进行及时反馈,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认识,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见解和认识进行反质疑,在互相质疑中逐步统一认识,求同存异。这样由师到生,再由生到师,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生的思维会得到积极的调动。

    其次,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切磋琢磨。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个性与思维的人,教师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善于引发他们之间的质疑与交流,使他们都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的观点。课堂上应充满研讨的声音、辩论的声音乃至争吵的声音,在这些声音中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能。

   


1〕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8月,第295-297页。

1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8月,第299页。

1 王新村,《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3月,第39-40页。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