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写作教学 >> 文摘正文
如何使说明文生动有趣
        ★★★
【字体:
如何使说明文生动有趣
作者:张厚琴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3

       
如何使说明文生动有趣
            

                            四川省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     张厚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因此,它和记叙文不同,其语言必须要求准确,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等的词语,都要准确无误。正因为如此,学生学起来,常常觉得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谈到写作,则更是黯然伤神。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 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那么,怎样才能使说明文在准确精当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有趣呢?
        第一、可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用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目的,选用最佳方法。如朱相远的《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在说明植物的自养时,就多用比喻句(即打比方),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科学道理容易理解。如“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将“根毛”比喻为“原料采集站”,将“叶子”比喻为“食品工厂”,就把绿色植物不同部位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在《死海不死》一文中,作者在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就是举出实例说明比较抽象的、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当然,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二、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一篇说明文,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但这并不是说在说明文里,就只能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其它表达方式就一概不能用。事实上,在一篇说明文中,常常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丰富文章的语言。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第五自然段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所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所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而“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所用的表达方式则是议论。这样,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再如周建人在《蜘蛛》一文中描绘蜘蛛捉虫,也用了形象的动作描写:“如果蚊、蚋等小虫飞来,触在网上,正在挣扎,蜘蛛忽然赶到,急忙把它捉住,咬在‘嘴’里,吸取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去了……”从而使文章生动活泼、兴味盎然。
        第三、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在说明文中,同样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设问、排比、比喻(即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如在周建人的《蜘蛛》一文中,对动物进行人格话的描写(拟人)是一大特点。作者把人的动作、情感、态度转移到了动物身上,跨越物种界限,从而达到了某种心灵的沟通。蜘蛛在作者笔下有着与人相似的动作,如“它急忙跑去,便放出丝来,用脚拿了丝去缚”;“蜘蛛忽然赶到,急忙把它捉住”……蜘蛛还有着与人相似的心理,如蜜蜂被网粘住时,蜘蛛“用刺向它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披甲的飞将从网里滑脱时,“蜘蛛只好怅然地在网上望一望”,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态……文章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帮助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从而使我们对蜘蛛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的表现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作者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第四、插入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
     我们都知道,故事是一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它可以使本来可能显得枯燥乏味的道理变得生动可感。所以卡尔·萨根在《日本平家蟹》中,先从日本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写起,概括地叙述了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渔民们说,平家武士一直到现在任然在日本内海的海底漫游,体态如蟹。”这样的开头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那些武士真的在海底吗?他们真的变成螃蟹了吗?好奇心是走进科学殿堂的钥匙,作者用巧妙的方式将这把钥匙交到了读者的手中。又如在《死海不死》一文中,为了配合对死海的说明并引起读者的兴趣,文章引用了“屡淹不死”的传说和死海形成的神话。用奴隶门屡淹不死的传说,印证了死海海水浮力大、咸度高的特征,形象地说明了死海的“不死”的本质特征,使文章更有神奇色彩,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说明了死海历史的悠久。而引用先知鲁特的传说,是为了说明死海的成因。作者运用这个传说,除了使文章增添神秘色彩外,其目的还在于向读者说明人类对死海成因的认识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者把这两个传说叙述得有声有色,不但科学地说明了死海的特征,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
        第五、引用诗句和民间俗语、谚语
    引用诗句,可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如在《苏州园林》中,叶圣陶先生引用《汉乐府·江南》中的诗句“鱼戏莲叶间”,说明苏州园林池沼的布置也“着眼于画意”这一特征。谚语则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的第六自然段,作者抓住云上的光彩现象,逐一说明什么叫“晕”、“华”、“虹”、“霞”。根据这些光彩现象的不同特点、位置和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分别加以说明。同时,还把它出现的不同时间作了巧妙的交代。在这一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谚语,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文字既生动、简洁,又易于掌握。
       第六、可用幽默的语言
    在说明事理时,如果使用幽默的语句,就会使人在轻松的气氛中对所要说明的事理加深印象,并便于理解。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在谈植物的自养时,有这么一句:“也许有人怀疑,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这样一问,看似节外生枝,实则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事物和所要说明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类比加深读者印象。又如,“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当然是属于异养型”,以是否长有“叶绿素”这一严格的尺度来裁定,把人类划归到“异养型”中,幽默风趣,而又确切地阐发了事理。

        当然,要使自己写的说明文生动、有趣,肯定不限于仅仅采用以上这些方法。在写作时,究竟采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还得服从于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的需要。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