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写作教学 >> 正文
《与读者共鸣——把握感动瞬间,选好写作契机》教学案例
          ★★★
【字体:
《与读者共鸣——把握感动瞬间,选好写作契机》教学案例
作者:kfzwf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13

《与读者共鸣——把握感动瞬间,选好写作契机》教学案例

句容市黄梅中学    

教学背景:

这是我为省级课题《作文教学中端正文风发展个性的教学模式》研究,所开设的专题作文观摩课。课堂中针对学生作文中的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的现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触及内心世界的前提下,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文章。

教学构想

       新课程对写作的教学要求: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就要当好“生活导师”,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以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去感悟生活,发展认识和思维能力,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寻找触动点,使自己的情感充溢于习作中,写出字字句句总关情的佳作。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记忆中解放出来,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的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生通过品读范文,比较例文,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庭,从身边的凡人琐事中找出文章生动的源泉,触发自身蕴藏的情感,把握感动瞬间,选好写作契机,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感悟真情,说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抓住读者的情感,使读者如身历其境从而最终达到感动、共鸣、震撼的效果。

教学实录:

师:一部好的作品能鼓舞人,激发人,感染人。而我们平时在写作记叙文时,却一直不能写出让人感动的好文章来,所选取的材料大多假、大、空,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回忆真实的生活、片段,抒发真情实感,放飞自己的心灵。

首先,就请同学谈谈你们所阅读过的文章,哪一篇使你印象深刻,它们让人感动的又是什么?

生:《背影》中父亲爬过月台时的背影。

生:《一件小事》中车夫扶起老妇人时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和责任感。

生:自读课本《钉纽扣》中,母亲为儿子钉纽扣,她刺伤了手,第一件事却是问儿子有没有扎到。

师:那大家能否说说看,这些文章为什么能够感人吗?

生:因为父亲的爱是放在特定的“祖母去世”,“差事交卸”“祸不单行”的特定背景下来写的,这样一来,那个令人感动的瞬间,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生:因为“我”作为一名文人尚且不能这样去做,反而认为老妇人是装的。

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几篇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充盈其间的是不朽的情感,以及人性中的本质的真诚与爱。

师:白居易说:“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是文章的根本,作者内心有饱满的感情,由衷地倾吐,笔端就会情满青山,情满大海。大诗人的话告诉我们:一篇好的文章,要让读者的感情与你产生共鸣,让读者为之感动,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能把握感动的瞬间,选好写作的契机。

(多媒体板书:与读者共鸣——把握感动瞬间,选好写作契机

   师:下面请同学先品读范文,比较范文,然后畅谈感想。

多媒体出示范文

(一)《感动瞬间》

气温骤降,寒风肆虐,马路积水的地方结出了薄薄的冰层,给行走带来了困难。一位上了年纪的老阿婆过这里时,在马路中央突然停了下来,对着行人不停的提醒道:“当心滑,当心滑”。事实上,在那种情况下,最需要提醒和帮助的莫过于年迈的老阿婆了,在寒冬的早晨,老阿婆极富爱心的提醒给了我无限的感动和温暖。

一天晚上,接到母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母亲关切的询问:苏州的气温低不低?腿上有没有多穿点衣服?关节今年有没有痛?当我告诉母亲一切都好时,母亲这才放心的说:“你知不知道,一到冬天,我就替你的关节发愁,妈就盼望你们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母亲的话语和牵挂给了我柔柔的感动,心里暖暖的翻腾。

感动常常是一种心情的瞬间感受,它因爱而生。爱是永恒的,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感动无处不在。

(二)《枇杷叶情深》

 又咳嗽了,便开始怀念家里那红红的枇杷叶汁了。

这是家乡治咳嗽的偏方:摘几片嫩的枇杷叶,刷净、晾干,放少许水用小火慢熬,直到枇杷叶成枯黄色,汁水变红。由于汁水味苦,喝时可以放少许冰糖。

这个偏方,对于我来说一喝就灵。于是每到我咳嗽时,奶奶总要熬上几碗枇杷叶汁,并说这是先人的药引,对喉、肺有滋养作用。

奶奶今年八十好几了,很健康,每天下午还出去逛一圈,似乎全没有同年人的衰老感。直到那一次替我刷枇杷叶,我才看到另一副景象。

奶奶半蹲在河边,轻轻的来回刷着叶子,这样既能刷掉叶子上的细毛,又不至于把叶片弄破。她不断的喘着粗气,河风撩起她灰黄的白发——我这才发觉:奶奶真的老了!

这小小的一碗枇杷水,包含着奶奶对我多深的情呀!

(学生仔细阅读,思考,教师巡视后,请同学评析)

生:《感动瞬间》从社会和家庭入手,讲了两个令人感动的片断。感动无处不在,有时,感动只是只言片语,正如《礼物》中,母亲说:“孩子,把你自个儿好好带回来,就是给妈妈的最好的礼物”。

生:也正如文中所说:“感动常常是一种心情的瞬间感受,它因爱而生。爱是永恒的,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感动无处不在。”

生:《枇杷叶情深》虽然很短,但读了之后,我很受感动,文章详细描写的那个动作,正是触动我情感的那一瞬:奶奶半蹲在河边,不断的喘着粗气,河风撩起她灰黄的白发——这样一幕替我刷枇杷叶的景象,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的奶奶平时也是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的。

师:同学们的评析很有深度,能把握住引起我们共鸣的瞬间,找出作者写作的契机,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以互动方式,谈谈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一幕。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激发,五分钟后作出回应。)

生:“有一次,放学途中,正好遇上下雨,我被淋成了落汤鸡,那滋味真不好受,这时,我看到一幕动人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一个父亲冒着大雨使劲地蹬着车,吃力的爬坡。他的肩膀耸起,腰努力地向前弓起,好象要弓成90度,那一道圆弧下面是坐在自行车大杠上的小女孩,尽管他满脸的雨水汗水,可是他却满眼温情的时时照看着女儿,他用自己的身体为女儿筑起了一道厚实的壁垒”。

生:下了晚自习,我一个人回家,走在田埂上,胆战心惊的,这时远处晃晃悠悠的出现一束手电的光,听到我的声音,那边问:“谁?”我答:“我呀?”“是小云呀,刚下课吧,看见吗?”我并没有说我是谁,可是那个人却知道了。因为他是我们村子的。如果平常我看到他的话,我肯定会一言不发的就这样走过去,可是现在,我却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生:我有一次路过一户人家,看到一个老奶奶和一个老爷爷之间吃饭时的谦让。老奶奶说“你吃”,老爷爷又说“你吃”——他们的朴素的行为,此刻变成了最浪漫的事,两个人的那种关切,自然的流露,真的很让人感动,觉得天地间,就只有这样的温情。

生:有时候生活中的感悟,只是不值一提,但是它反映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感受的是生活的和谐与美好,让我们不由得要对新生活予以赞美。

师:真没想到同学们的心思这么细致,观察力这么敏锐。请大家一起为我们所拥有的思维力,为同学们精彩的表达鼓掌!

(同学们热情鼓掌,情绪激动)

生(迫不及待):那是去年寒假,我到镇江参加集训一星期回家的时候,走到村口,看见了妈妈蹲在河边捶衣服。我隔着河喊:“妈,妈!”她猛然抬头,看到我后,响亮的答应:“嗳,嗳!”立刻扔下衣服跑上岸来,拉起我的手,左看右看。我出去的时候,她还是那么的年轻,此刻,我却清楚的看见了她的白头发。(哽咽)

(全班为之唏嘘,随即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生:或许以前他的母亲就已经有了白头发,只是做儿子的可能忽略了,但这一次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里,他突然发现了。

生:我看到的不仅是他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对母亲的爱,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慈母的那一颗拳拳的心。(其他同学窃窃私语,深有感触。)

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庄子》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虚情假意就像是所剪的纸花,没有鲜活的生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在大家平时的作文中,少一些“奶奶送伞”“父母深夜送子就医”“教师带病坚持上课”的事例,多一些同学们自己富有独特视角的个性体验,多一些“真情实感”。

……

师:课后,请同学们以“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能显现出真实、生动、典型和富有个性的特点,抓住情感的“触发点”,把握感动瞬间,选好写作契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个人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场景,把握感动的切入点,学生的情绪就能被调动起来了,真的被感动了,而且现场能表现出较高的说和写的水平。

我想,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找素材,在琐屑平凡中悟真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作不再让他们头疼,而成为一种内心情感的宣泄的载体,一段令人感动的心路历程。

二、情境设置得当,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情感上受到激发,促进了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对社会、人生、家庭多方面的进行思考,进行评价,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而且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相互激发,相互感染,也是促使大家真情涌动的一个因素。

三、“研究课题根本目的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所研究的课题必须具有推广价值”。教者力求通过本节课,初探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这一课题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课堂上讨论气氛如此活跃,学生情不自禁被感动的神情,听课老师啧啧赞叹声,却是我始料未及的,充分说明了只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树立起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引领学生个性化写作成功之路。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尽管课前已作了精心的设计与准备,但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形式略嫌单一,如果能将音乐、影象配合文字使用,艺术化的情感氛围会更浓,并且如果能对当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那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真情感悟应留有空白,让学生有充足的发挥空间,所有这些,都是我今后要努力做到的。

点评:

    该案例是一次作文辅导课,笔者曾与学生一道坐于堂下,与师生一道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游历。觉得教师以其独到的设计和优美的课堂语言,给予了学生口头作文的契机,更给予了学生一次有效的写作指导,印象颇为深刻。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教学者能用心设计作文指导课,把目标定位在写作契机的把握上,定位在情感瞬间效应上,使学生既能走进文章,又能走进生活,并从文章和生活中走出来,反观文章和生活,获得心灵的顿悟。

    其次,教学过程符合新课改理念,课堂应该是灵动的,要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而这“动”字并不是追求课堂上的表面热闹,而是学生思维的飞扬,情感的流动。教师的主要任务要在师生互动中,努力创设这种氛围,给予学生这样一个“动”的效应场。旧的作文教学指导课,我们听了很多,教师口若悬河,导得天花乱坠,而学生要么聚精会神,生怕漏过一字,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个个像个木桩似的。显然该案例走出了这一陈式,使课堂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趣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效果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今的教学是要“给予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这个“通行证”是什么东西?是应试的能力,还是自得自悟的学习能力?显然,该案例给我们这样一个启发:让学生自己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的真谛,把握写作的要旨。其实初中作文教学并不是要着造就文人才子,根据面向全体的原则,作文教学贵在把学生引向说真话、抒真情的轨道上,人,立于世,首先要生存,而生存于世就必须要与他人交流,要与人交流就必须写会记。该案例正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次成功教学,值得多数语文教师借鉴。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