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考试研究 >> 文摘正文
文言诗文阅读考查的特点
        ★★★
【字体:
文言诗文阅读考查的特点
作者:leilei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7

文言诗文阅读考查的特点

    

试用修订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诗文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与现代文阅读比较,文言诗文的考查自然难度就小些。背诵即积累,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面的语言积累运用部分已作过比较详细的分析。下面我们主要从文言诗文的阅读方面进行分析。

一、 平实的考查仍是主要内容

这一点主要指文言散文的考查。考查的内容大多有这样几项:一是通假字的本字、读音及意义;二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三是文段主要内容的理解;四是重要句子的翻译等。例如:

庆历四千冬,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第段中的今人指的是 朝人:第段中的骚人指的是 ,其含义源于 。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

2.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 。(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应是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山东咸海市题)

(答案:1.北宋 诗人 具-- 2.前人之述备矣 3.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引出并概括下文) 以上选段的设题就体现了平实的特点,三个小题基本上包括了文言文应该考查的内容:l题考查字词,2题考查内容的理解,3题考查重点句的翻译及作用。

二、 逐渐与现代文阅读考查接轨

在不少地区,文言文的考查,出现了与现代文阅读考查角度相似的情况。就是说,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题型、考查的角度,都可以出现在文言文考查中。可以说,这是创新。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为新大纲规定了文言诗文的背诵篇目,从2000年开始的初高中语文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其他版本)也加大了文言诗文的比例。学生读得多,记得多,理解领悟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试题难度加大.应该说不会影响考生的成绩。看下面的例子:

例一: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山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大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萁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B.本在冀州之南,河阳(黄河北岸)之北

C.寒暑易(容易)

D.曾不能损(削减)魁父之丘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

译文:

(2)且焉置土石

译文:

(3)始一反焉

译文: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4.联系全文,你认为愚公还是不愚,为什么?

(云南曲靖题)

(答案:1C 2(1)苦于山北交通阻塞 (2)况且将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才往返一次 3B 4.略)

以上四题,12题要求简单,是词语理解和句子翻译;3题为选文内容理解,B项错在将移山的目的和原因颠倒了;4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般会认为不愚,特别是他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但也定会有别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这一题与现代文阅读题要求是相同

的,也有一定的难度,体现了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发展趋势。

例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时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惠未偏( ) ②小信未孚( )

小大之狱( ) ④公将鼓之( )

公问其故( ) ㈤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语句回答。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5.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

评价: 。

(吉林省题)

(答案:1,遍及为人所信服案件击鼓原因倒下 2请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下文写庄公张本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4.作战中善于把握时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5.略)

以上5个小题,除第一题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外,其余都与现代文考查没有区别。23题是理解句意,4题是分析关键句的作用,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第5题,考查到历史知识相对人物的评价,即使在现代文阅读中,这样的考题也是不多的。虽然有难度,但却有价值。对文言文教学无疑是一种好的导向。

三、诗词阅读重在欣赏

文言诗词阅读在中考试卷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材中阅读量的加大,二是高考试题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应该是,考查有利于学生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学习和吸收:但是,对文言诗词的考查,—-般局限于欣赏方面,题目也不难。

例如:

对杜甫《备夜喜雨》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即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心。

C.最后两句,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睛,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虽不露一个宇,但从”“”“”“湿等宇却可以体会出诗人喜雨之情。 (厦门市题)

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赏析诗句各联的艺术特色,末联抓住艺术表现力极强的几个字,挖掘诗歌的中心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欣赏的角度。

也有一些冠之以欣赏赏析名称的题目,却没有体现出欣赏的味道。比如欣赏王昌龄的《出塞》,选项分别为:A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及汉代的边塞B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C.三、四句道出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D.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如果说D项还勉强有点赏析意味的话,其余三项其实就是对诗句的简单理解。这是不符合欣赏要求的。 四、选材有向外扩展的趋势

这一点主要指文言散文的阅读,这两年的中考试题有一些课外材料,当然选文是很浅显的,设题也容易,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大概命题者也产生了与前几年现代文阅读受基本篇目限制的感觉,认为文言文也应该向课外扩展。其实.只要知识点没有突破课内所学,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扩大阅读量,应该说足个好的做法。例如: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④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行:操行。 淫漫:荒淫,怠惰。励精:振奋精神。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