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我教学生背诵
        ★★★
【字体:
我教学生背诵
作者:nb2255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时间里要求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240篇。这充分说明背诵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汉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在此我不再赘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将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这里主要谈背诵教学方面的两个问题:一是记忆的巩固。学生往往是今天背明天忘。不用说是长期,连一个月也保持不了。二是大面积丰收。多数学生视背如虎,因而也达不到如期的效果,教学目标也就成了一纸空文。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一、在教师的示范中树立信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消除学生对背诵的畏惧感,树立充足的信心,教师在课前的示范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的肚内有“货”。本人在这方面下过一番功夫。记得一九七八年,我在《中国语文》刊物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一句话使我至今难忘:背诵五十篇(多指《古文观止》内)方可看《史记》。于是我便朝这个目标努力。经过几年努力,终于达到了能熟背像《滕王阁序》《过秦论》这样篇幅的文章不下于五十篇,古诗词二百首。至于课文内的篇目更可谓烂熟于心。因此,每次我在教要背诵的篇目时,我总是先背诵一遍。每当我背完后,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情,背书的热情相当高。这样,使学生觉得背诵是挺容易的事,从而不再有畏惧感,背出的信心就产生了。同时教师的示范除了在课前外,还应把握火候,也就是说,当学生读到七成熟时,还应作示范,进一步引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教师示范的内容有两个,一是语气语调,二是速度。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示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至今记得读初中时一位语文教师用方言背诵《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语调,至于里面的分析忘得一干二净。读高中一位语文教师读《祝福》语调抑扬顿挫,把沉闷的讽刺的语气读得淋漓尽致,所以我至今尚能背诵前几段。可见,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背诵信心的树立是多么重要。

二、在“量”的积累中求得熟练

这里谈的“量”指的是一篇作品朗读的遍数。一篇文学作品要保持长期的记忆,必须要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我们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要有一个过程,不经过一个过程,一步登天这是不可能的。我看了许多教师介绍的背诵方法,如“重点词语提示法”、“关联词语勾联法”、“基本逻辑类推法”、“整体结构分析法”等等,都是背诵的好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未体现“量”的要求,只是短暂记忆的方法。那么一篇文学作品的熟记一般要有多少“量”才能有效果呢?你的体会是至少读五十遍,最好一百遍以上。有人产生怀疑,按你这么做,哪儿来的时间呢?其实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我们知道,朗读一篇作品一般有三个阶段:陌生—较熟练—熟练。我曾做过一个教学实验,背一首七言绝句,第一个阶段一分钟可读十遍左右,第二个阶段可读二十遍左右,第三个阶段可读二十遍左右。一个学生最快达二十八遍。我们计算一下,基本背出一首七言绝句一般只需十分钟即可,关键是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要充分把握好,许多教师到第二阶段就停止了,没有进到第三阶段,也就是到七成熟的时候就不再加工。其实第三阶段化的时间最少,但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这是烧饭最后一把火,是筑坛的最后一筐土。否则这个饭就要夹生,这千层高坛就筑不成。最后,我们把三个阶段的时间加起来,要熟背一首七言古诗,就以读一百遍的计算,至多也不会超过十五分钟。有的人说,他在十分钟里能背诵五首古诗。这话说错了,应该说,他在十分钟里暂时记住了五首古诗。因为过几天去问他,他肯定忘了。因为他的“背诵”没有“量”的积累,“记亦不能久也”(朱熹语)。

三、在大声朗读中培养语感

以上所说“量”指的是大声朗读的“量”,而不是默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声朗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各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因而学习的效果也就越高。我们只通过视觉去看书,大脑获得的信息就比较单一,甚至会遗漏或差错,当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成倍提高。而理解记忆对记忆的保持就不可能做到。我们追求“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这样的境界,这是依赖于有声朗读的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道理。巴金说,他在背诵二百篇后,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大致清楚了。因为通过大声的朗读,可以让我们借敏锐的感受能力,去直接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就有了对整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微观感受,也就是有了语感。而复杂的抽象的分析、综合、概括则是很难培养语感的。有了语感记忆就有了基础。有的人一念文章就能给人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觉;在生动的朗读中,语言文字中的形象、情趣、韵味就能显现出来。这便是朗读的魅力。特别是教学诗歌,冗长的分析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声情并茂的去读,才能使学生对作品引起共鸣,很快进入状态。总之,反复大声朗读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意韵情趣的整体感悟和把握,更有利于作品的长期记忆。因此,我至少保证学生每天半小时朗读,主要是早自学时间的充分高效的利用。同时在语文课上利用十至十五分钟时间来朗读,从中培养语感,加强记忆。

四、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兴趣

长时间的单调的朗读,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因而产生厌倦的心理。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变被动诵读为主动诵读,更好地达到“量”的要求,采用多样性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有关背诵的语文活动,许多同行早已作过许多介绍。我也不作赘述,我这里主要谈一下熟读比赛。例如,在课堂上我经常开展速读比赛。读一首七言绝句一分钟内能读多少篇。学生的热情很高,最快的学生能读二十八遍。这里要求不能跳字,个个字要吐出来。又如读《口技》,最快的学生能在四十秒内读一遍,两分钟读三遍。这样,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激起了课外诵读的兴趣,保证了诵读“量”的要求,从而也保证了记忆的持久。

五.

一、在循环往复中巩固记忆

这里的“循环往复”指的是对所背的作品的阶段性回读与背诵。根据心理学的原理,记忆是有阶段性的,我们在记忆时要跟遗忘作斗争。几篇作品读过了,背出了,过一段时间又陌生了,或淡忘了,这就要求回读和背诵。通过回读,大脑的皮层受到刺激,重新唤起记忆。从而巩固记忆。这种回读与背诵要经常性的。也就是说在读新的作品前先复习旧的(因为熟,不需多少时间),如此循环往复,便能起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二、在生活闲暇中偷闲记忆

课堂上朗读的时间是极有限的。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来加强记忆。欧阳修提出读书有三上:“马上、床上、厕上”。这是对背书经验的深刻而又明白的总结。也就是说会读书的人能巧妙利用生活中闲暇时光,争分夺秒地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生活的闲暇时间,心情放松,脑子比较清新,无什么杂念,因而也最有利于记忆。除了欧阳修所说以外,我以为还可利用等车、理发、洗衣服等有效时间加强记忆,脑子中支离破碎的作品作一番整合,连成篇,从而弥补有声诵读的不足。

教学实验中,我运用了以上背诵的方法,所教学学生百分之九十能达到要求,背诵效果比较好,特别是记忆的保持时间尤为突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