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春暖花开下的冰封世界——背诵,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尴尬的面对
        ★★★
【字体:
春暖花开下的冰封世界——背诵,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尴尬的面对
作者:华晓燕    文摘来源: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4

  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我们的语文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给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许多鲜活的气息。许多陈旧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都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成为了历史的陈迹。曾经一度灰暗的语文又成为了莘莘学子所喜爱的学科之一,但一旦要面对“背诵”,学子们却唱出了“爱在心口难开”的心声。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自古以来,背诵就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好方法,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人认为如果再要强调背诵是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的。其实不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电脑不再局限于运算功能,而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诚然,电脑在某些方面能代替人脑,但还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储存信息的功能。所以,语文学习仍然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好的记忆力。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学生甚至提出“我喜欢语文,但我讨厌背诵和默写”。学生的话语既真诚又毫不隐晦地暴露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问题。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背诵本是帮助理解的一种好方法,但由于和高考分数直接挂钩,学生往往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哪里还管什么理解;很多教师也忽视了这一点,把重心放到了对学生背诵情况的检查上。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我们的一部分教师又使出了杀手锏——罚抄,这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背诵的要求和抄写几十遍乃至几百遍的惩罚联系在一起,你说它怎么可能让人喜爱呢?考试的压力和教师强制性手段的合力作用下,我们的语文学科失去了它应有的美感,并且给学生一种很要命的心理暗示:似乎语文就这么回事,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于是,背诵就成了学生不喜欢语文和轻视语文的理由。越来越多的学生,包括有很多教师也对我们的语文学科产生了轻视的态度,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无奈的悲哀吗?在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语文教学大观园中,竟还有这么一处长期冰封的孤岛。
  背诵的目的是什么?究竟是为了得到高考试卷中的有限的几分,还是有什么其他的用意。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界,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至今仍很重视语言的积累,比较重视熟读背诵的主张,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上世纪初以来科学化、理性化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反驳。对于理论界提出的要求“向传统汲取智慧”,重视语言积累,重视熟读背诵的主张,我十分赞同,而且我认为这些观念也完全可以同时贯彻到语文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推进把各种先进的信息媒体和全新的教学理念带入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大观园,语文教学界呈现出从没有过的热闹场面,许多专家和老师在探讨语文教育的出路问题时,不约而同地将眼光转向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上来。各种有关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不断地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师的不断成长。要知道,语文教学最忌的是“万人一面,千课一法”的教法。我认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对于那些崭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理念不能全盘照搬照抄,只有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的才是最好的,而且,我们决不能让“传统”成为“过时”的代名词。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而传统语文教学中重积累、重感悟的做法,完全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同,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驳斥与非难。

  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哪个不知,哪个不晓。我认为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尽管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有些还能对蒸饭、煮饭、炒饭大加评论,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只要和实际一联系,他们的反应就像是网络空间中的见光死。看来,要想改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帮学生找“米”。可这“米”又在何处呢?在于不断地积累语言,不断地熟悉语言,力求能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化为己有。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却想提高语文能力,那只能是“空中楼阁”。
  人的语言(言语)能力的学习、形成,其实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经验的一种模仿;而且基本上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仿。因此可以说,背诵在语言学习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而且背诵——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永远不会退出语文教学的大舞台的。语言能力的形成,当然需要“理性”的参与,需要“理法”(如语法、写作等)的帮助,而且有时这种“理性的参与”、“理法的帮助”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弄清结构、分清层次、总结归纳等。但是,背诵对语汇材料的积累、对整体文句的感性的积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更大。背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些个文句、那些个意境,时时萦绕在你心头,愈积累愈丰富,愈积累愈自然贯通,逐渐也就积淀成一种语感了。中国传统的语言教学,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方法,就是背诵。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而且也必须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大胆解放思想,排除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减少一些不着边际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僵死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而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教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掌握便一定会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背诵早就被实践所证明,它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的众多国学大师,虽然他们的治学方法各不相同,学术成绩也各有千秋,但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博闻强记。大家所熟知的王国维是如此,鲁迅是如此,钱钟书更是如此。钱钟书先生幼年起,不仅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就连《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钱钟书传》4页,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正因为在他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再加上他超人的智慧,所以作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著作等身,文学造诣极高,名扬国内外的大学者也是必须要经过背诵这一关的磨练的。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
  背诵的目的是什么?究竟是为了得到高考试卷中的有限的几分,还是有什么其他的用意。其实,背诵只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较好的传统方法,就是在现在的语文学习中它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我们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感受能力;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体悟民族语言的优美。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幼儿时背诵的古典诗词,尽管不理解其含义,但常常一生难忘,并且它能使幼小的心灵感知母语的特点,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到了小学、中学,随着认字、造句、作文能力的提高,大量的读说听写的训练,便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了。背诵的诗文多了,便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都承认语文是基础工具,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和运用好这工具?方法固然很多,我认为最简单、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地记忆和背诵名篇佳作。一个学生只有把别人的好作品和有关知识印到自己的头脑里,融会贯通,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变别人的工具为自己的工具,进而形成自己的专用工具。倘若自己没有工具,到要用时才向人借是不行的。偶尔借用一下,如查辞书字典未尝不可,但长期靠借工具过活肯定行不通。比如作文,如果平时不掌握大量的词汇,不掌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写景就抄景物描写辞书,记人就看人物描写大全,永远也不可能得心应手地去写作。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中,均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具体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高中阶段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附录二中规定学生要背诵古文10篇,诗词曲30首。
  我们提倡背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背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诵读课文,感知和体会课文的语意和整体美,否则教师讲得再好,分析得再透彻,学生也只能只言片语的领会,这样便破坏了全文的整体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形成能力,那么通过背诵,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学知识,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背诵,不仅不是与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相反地,恰恰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这就说明,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
  那么应该怎样背诵呢?
  我们一般都提倡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先讲一下,让学生首先理解原文,特别是古代诗文,先要扫除文字障碍。但有时先让学生背诵,让他们产生许多疑问,背诵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能力。一个人能不能背,会不会背,背下的东西多与少就是一种能力。所以学生的背诵能力,不仅幼儿时就要培养,而且从小学到大学要不断锻炼和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背记的功夫往往决定他一生的成就。一个学者只有记忆的东西多了,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许多文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科研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的东西不足,储存的信息不多。
  然后再讲解,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当然不理解的死记硬背是在反对之列的。我国古代旧私塾先生往往就先让学生背熟原文,然后再讲。实际上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并非都是通过老师的一次讲解就能完成的,往往还需要长期的慢慢体味。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都强调了熟读和背诵的重要。
  今天,我们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已大大的优于古人了,老师除了先作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外,还应教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和有关知识,如古典诗词格律常识,快速记忆的方法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先放一些与诗文内容相配合的录相或幻灯片进行情境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生动性、趣味性,也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开展背诵比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背诵。此外,我们的教师是最好的榜样,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在要求学生背诵前先做示范背诵,我想他的学生一定会大受感染。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们教师要首先不折不扣地完成,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的。

  阳光下的花儿绽放,馥郁芬芳,冰山上的积雪也该渐渐融化,这还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语文教学能得到社会、教师和学生共有的关注,那么语文就定能成为星空下最耀眼一颗明星。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