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背诵指导技巧
        ★★★
【字体:
背诵指导技巧
作者:张应清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4

背诵指导的技巧

 

背诵被誉为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将名诗警句、精彩章节、妙文华章等语文材料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无疑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呢?

一、强信心,浓兴趣。

背书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就有可能使背诵变成“死记硬背‘,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背诵难以开展下去。即使背会也会很快忘记。对记忆心理的研究表明,良好愉快的情绪心态是记忆成功的前提之一。信心和对记忆材料的喜爱程度以及重要性的认识,对于记忆也很重要。因而老师在指导背诵时,首先应对语文材料的重要性、趣味性、规律性以及美感特征作必要的“点拨”与引导,以唤起学生背诵的欲望、信心和热情。如让学生在听诗词背景故事之后再背,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试想老师在引导学生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点出这是所谓“以孤篇压倒全唐”的那首古诗,定会使学生兴趣倍增;再如在讲完金主完颜亮因抵不住柳永“望海潮”里对杭州风物生动描述的诱惑,尤其是读了“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竟起兵南下,占领杭州的传说,再学《望海潮》,学生肯定会有极强的欲望去背这首引发一场战争的佳作。

二、读准确,大胆试。

记忆的首因效应很大,第一印象弄不准,读错了,再改口,便难了。因而背诵前,指导学生进行认真准确的朗读很重要。“大胆试”是指在读时要鼓励学生在读准读熟的情况下。及时尝试一句句地背诵。“试背”下的读比机械盲目的读的效果大得多。试背可自己及时看书对照,也可找人帮助纠正。“尝试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背诵的自信心。以“我要背”到“我能背”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成功的暗示,它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背书心理。

三、理解透,明义理。

对背诵的材料首先要透彻的理解,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意思,才会进而感受到材料的艺术特色之所在,从而喜欢起这语言材料来。而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了的东西之所以易于记忆,是因为对其逻辑思维过程有了把握,而理解就是在不同事物间建立了联系。从这个层面说,理解就是记忆。

四、画脑图,想画意。

形象是记忆的地图。光从逻辑意义上把握材料还不够,还要运用大脑来形象记忆才行。科学证明大脑形象记忆的潜力几乎是无穷的。有人之所以能背字典、背圆周率小数点后几百位数字,大多是对记忆材料进行一番形象化处理。如把π的3.14159记成“三巅一寺一壶酒”之类就属于这种情况。背诵时在脑子里构想出美妙的意境或怪异的场景都将利于记忆。比如背朱自清的《春》,你脑中映出那幅春草、春花、春雨、迎春图来,背也就成了看画或描述画面一样轻松愉快的事了。

五、分层次,背细段。

一篇较长的材料,若整篇整篇地读,然后背,任何人都会感到吃力。同样是读10遍,通读10遍与一段段一节节地分读10遍相比,后者效果要好得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清“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层次脉络之后,背来极易。又如《老山界》背“半夜里,忽然醒来……”一段,分所感(触觉)、所见(视觉)、所闻(听觉)这三个着眼点来背,都会使看似繁杂的材料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六、找线索,理脉络。

上述两例已涉及这点。经典文章总是或以逻辑顺序,或以时间、空间等顺序来行文的,其线索或时空,或人物,或事物,或情感一般都比较清楚。在这些线索的基础上加一些表时间的词或逻辑的词便可成为背的线索。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第1段,抓住“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到了秋天‘等时序,便可随口成诵。再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描写“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的一段,理清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线索,困难便可迎刃而解了。

七、找规律,看句式。

有些古文和现代文句式特别整齐,读来回环反复或气势磅礴。前者如《扁鹊见蔡桓公》等,4次会面,句式大致相同,只是个别字词有变。后者如《少年中国说》,几乎比喻句式到底,只需记清字词变更就可成诵了。这样的课文老师若板书出关键词来辅助背诵,多能当堂背过。

八、抓主干,拎句意。

有些文章,句式繁杂,句子较长,这时须把句子主干先找出来,然后再分清辅助成分,便于背记。如《社戏》中有这么一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只要抓住主干是“清香吹来”便好理解也好记诵了。

背诵的方法因人而异,指导背诵很多人也各有高招绝唱。以上所说几点,或着眼于背诵心理的调整,或着眼于背诵局部的处理,不过一孔之见,只为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对语文教学中背诵的再度重视。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