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自主探究  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
【字体:
自主探究  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作者:老子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求,应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式阅读。"探究式阅读"既是开放式阅读,又是自主性阅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并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学生阅读动机,从而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学习。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里的一段回忆。课文抓住闰土的外貌特点勾画出一个南方海边的农家孩子,抓住海边农村孩子最熟悉的几件事--捉鸟雀、拾贝壳、看西瓜,写出了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特点,通过闰土看瓜刺猹及我与闰土的谈话,赞扬了闰土的生动活泼和具有丰富的知识。课文的重难点是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和"我"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一、感知发现,激趣生疑
1、 预习感知,兴趣引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点燃学生对读书的渴望之火。在课前,老师找来一幅鲁迅的肖像,拿着一本厚厚的《鲁迅散文集》,为学生朗读一两个描写精彩的片段。大师高超的叙事本领和俏皮的语言深深打动了孩子,这不仅为学习《少年闰土》打好了基础,而且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印下了这位文学巨匠的身影。
课文一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非常有诗意的画面,让学生画一画,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对于故事的主人公及文中所叙述的几件事,学生普遍感到兴趣,我就让学生去查找他们想了解的资料,可以是闰土这个人,也可以是跟这几件事有关的,如"猹"。
2、查阅资料,疑点导读
在课前,我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去发现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在这之前,学生已接触了有关于鲁迅的文章,如《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作品,对鲁迅的成长、艺术成就、品格精神等,学生似乎有很多的疑惑,头脑中有好多个为什么。他们借书、上网,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鲁迅这个人的生平,了解作者写该文时的社会背景,并于学习课文前交流。大部分学生能举出几篇代表作,有的还了解到鲁迅兴趣广泛,除了文学创作,还喜欢美术和民间艺术,而且绘画的技艺还不一般。


二、整合信息,突破重点
        在预习感知,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学生是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带着查阅到的资料的储备、理解进入课堂,这就增强了学生课上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并成为启动学生学习的起点。
有的学生了解到鲁迅多年以后再次见到闰土时,发现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一件极薄的棉衣……红活浑圆的手,又粗又笨而裂开,像是松树皮了。"最深深刺痛鲁迅的是,幼年平等而快乐的朋友再次见到鲁迅,分明叫了他一声"老爷"!通过强烈的对比,课文中那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少年跃然纸上,使学生加深对闰土的认识。
        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少年时天真活泼、勇敢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卑躬麻木的"木偶人",为什么后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这时,教师抓住这个契机,来个因势利导:作品主人公既然是闰土,为什么课文题目为《故乡》?作者通过描写闰土要表达什么思想?引导学生分析闰土其实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的一个代表人物。小说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作者深情地希望他们走出一条新的"路",希望他们的后辈有"新的生活"。这样,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故乡》的主题, 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资料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拓宽延伸,丰富主题
       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学生已能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积累鲁迅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资料。教师创设情境,再次朗读鲁迅作品中的几个经典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告诉学生,鲁迅的作品中有许许多多精彩之处,正等待孩子们去挖掘。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是读鲁迅的作品,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些书目,如《药》、《孔乙己》、《阿Q正传》、《 祝福 》等较为适合孩子读的篇目。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读书交流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深入了解鲁迅的艺术成就。
1、故事会
        经常组织学生举行故事会,介绍鲁迅的作品或描写鲁迅的文章,并让同学评一评,谁看的作品最多,说得最精彩。如有两位学生就模仿阿Q和王胡在捉虱子中的对话的片段,以小品的形式绘声绘色地交流。有位学生则穿起了长马褂,有摸有样地当起了孔乙己。
2、人物评论会
        鲁迅刻画了许许多多形象鲜明的人物,阿Q、孔乙己、祥林嫂、九斤老太、闰土、寿镜吾……,他们分别为鲁迅笔下的三大类人物,即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散文中记述的真实人物;着力描绘的传统戏曲人物。在这些人物当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并推选一名发言。在评论会上,鼓励孩子畅所欲言,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不同的看法还可以进行辩论。
3、手抄报
        学生自由成立合作小组,通过范例引路,指导他们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片段或故事内容简介等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可取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
4、写读后感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并把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写下来,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的同学要求可以降低,如人物评论会,他们只要能介绍这个人的基本情况就可以。
        这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探究进展,给予指导,帮助解决疑难点,重视激励与肯定,加强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评价;加强自我、群体、家长的综合评价,从中鼓励有创意的阅读探究实践;加强分层评价,因人而异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