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自主学习的有益尝试——我是如何教学《晏子使楚》的
        ★★★
【字体:
自主学习的有益尝试——我是如何教学《晏子使楚》的
作者:唐宗洋    文摘来源:泰州实验学校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8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实践中,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达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呢?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笔者做了一次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胆尝试。
  《晏子使楚》是苏教版八年级(上)中的一篇文言文。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再加上这篇文言文篇幅简短,情节简单,文字浅易,笔者决定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组,各组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编排一出课本剧,准备进行演出比赛。比赛除了看节目的精彩外还要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时代背景、晏子形象,了解相关历史,熟悉人物个性等等。
  由于要编演节目,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首先,学生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从字词句的理解到人物性格的把握,从情节结构的安排到文章主旨的揣摩,他们组内组外互相质疑,主动找老师帮助解决难点。教师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的理解与把握,对文本的解读就在学生自主活跃的气氛中基本完成。
  其次,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历史。他们拿出历史课本,翻出课外书籍。有的同学还找历史老师求助,有的从图书馆借来了《晏子春秋》,有的到网上查找有关晏子的生平与动画影视等。学生们搜集了一个个关于晏子的小故事,熟悉了那段时期的历史,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了文本。
  再次,学生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课余时间被他们充分利用起来,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他们都在反复揣摩,合作探究的氛围很浓。有的小组还将晏子的诸如“不入狗洞”等其他历史故事串联到课本剧中,大大丰富了课本剧的内容,也使情节更曲折耐看。编排过程中,有些小组还邀请老师观看,请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在反复排练的过程中,学生、老师发现和解决了不少问题,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的很好的发挥。
  最后的课本剧比赛成了一场才艺汇演。精彩的表演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个性的准确把握,展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闪耀出他们创造性的火花。虽然,编演课本剧不是一种新的方式,但过去的做法往往是在教学课文之后进行的,旨在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笔者的做法则是把编演课本剧当着激发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一种手段,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知识的兴趣,不但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很好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而且拓展了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兼顾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方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有益的途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如何想方设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