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让学生走进探索的问题中去
          ★★★
【字体:
让学生走进探索的问题中去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9
作者:麦奕帜    邮政编码:529223

通讯地址:广东省台山市冲蒌中学

邮箱: maiyichi63@yahoo.com.cn 

课堂教学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应以个人的适应性恰当调整。现在提倡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研究的积极性。时下精英们发表许多文章,肯定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探索这种教学思想的种种做法,为教学改革开拓了新的领域,注入新的内容。

当然也有的文章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提倡,但不宜推广,不能当作一种固定的模式强加在老师们的教学中,非运用不可。某一章节的疑难问题,连专家都无法解决,休想在一群不知世道是什么的幼小孩童身上得到满意的答案,产生新意。其实这样的见解是对探究式教学的误解。

一个问题,甲可以这样解释,乙可以那样陈述,丙可以从甲乙两者中加以区别……孩子们说对了,或说错了,都无所谓,只要他们能根据问题开动脑筋就行了。我们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变换视角积极思考问题的意识,敢于向问题挑战,敢于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个人思考错了,总比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做的人的思维更活跃和灵敏。那些只接受所谓正确思想而不辨别错误的人,是思维的矮子,犹如四方的木头,不会滚动,等待别人来改造自己,推动自己。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势必造就思维的懒汉,成了依赖他人的人。长期形成这样的习惯,思维是没有进步的。要知道人类每一次文明的进步,总是经过无数次错误或幼稚想法,在不断的否定中才固定下来的。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诱导学生展开思维,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使思考的问题很幼稚,也千万不要打击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允许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但也要教育他们虚心听别人陈述观点,有次序地辩论,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陈述过程,更不能乱哄哄,没有秩序。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听课品质,让他们大胆地走进探索的问题中去。

提出研究的专题必须从学生知识实际和心理实际出发,力求人人有话可说。太过深奥和玄虚的东西,学生无从入手,学生思维活动不能调动,课堂气氛沉闷。一旦学生的思维无法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差就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多次出现这样的局面,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学生寄托从老师身上吸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就湮灭了。这是课堂教学的失败。

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课堂学习,必须对学生有所了解。如学习某篇课文,要了解学生所积累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及其学生事先阅读这篇课文的次数。学生在每次阅读中发现多少个疑难问题,这些疑难问题的思维力度有多大,多少个问题可以带进课堂进行探索和研究。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前,阅读过哪些相关的材料,这些资料对理解某些章节或语段的关联点是什么。老师把握了这些资料信息,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提出研究的中心议题,牵动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开展分析、推理、辨别、求证、发散等思维活动,在大脑神经指挥系统里,理顺各种信息,针对问题,创造出一段又一段中心明确的语言。这些语言,或发自于口,或跃然纸上。

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并没有淡化老师的作用。要学生自己去占有有关资料,有的学生无处入手,不知道获取哪些材料才能对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解决问题的主轴,开列相关的参考资料或提出一些要求,供学生去收集、整理,以减轻进入课堂研究的难度。如学习朱光潜《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我提供下面的提示,让学生去把握,去探讨:

1、苏轼的《题西林壁》。2、作者有关资料。3、关于真、善、美的联系和区别。4、何谓设例解说。5、信息的接收与主观因素的关系。6、松树生长有哪些特点?阅读生物科中有关说明。7、采访木材加工及销售的人员。8、绘画讲究的是什么?9、回忆自己观察其他树木的经历。当时心境是怎样?

以上这些材料,同学们有的到图书馆寻找,有的上网查阅,有的与同学交流,有的自己去体验。研究课文时,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梳理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美学观点,获取文中有关普遍道理的启迪。从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学习作者运用设例解说的论证方法。从信息学角度,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联结点,筛选信息,展开想象,使信息有效地为探索的问题服务。学生对某一研究话题有了资料,就可以拓展思维空间。如学习这篇课文后,有的同学提出:题目可以改成《对一棵古松的心理态度》吗?人是不是总是从自己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呢?同学们能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因此我肯定这些同学的探究精神,并鼓励他们,论证问题能自圆己见就十分宝贵了。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课后展开热烈讨论,写成短文,互相交流。

在课堂上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要设置关卡,阻碍其思维的展开,而要因势利导。如《藤野先生》中,“我”对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和丑态而深恶痛绝,但有的学生说,难道“我”当时不可以跟他们接触,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行去转化这些清国留学生吗?人是可以改造的,“我”可以选择其中一两个堕落程度不那么深的人作为改造对象的突破口,经过“我”的努力,队伍肯定会由小到大。还有的同学说,是不是“我”的人际关系紧张,无法与人沟通,而被迫离开东京转去仙台呢?面对着学生这样活跃的思维,作为课堂的导演,应该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整体性去理解这一情节。

学生研究问题无法开展思维或走入死胡同的境地,有时是方法不对所致。我们必须教会他们思维的方法,让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如纵横向比较法、发散与聚敛法、直观与想象法、求同与求异法、整合与分割法、扩大与缩小法,变换思维法、综合归纳法等,在课内外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这些方法的内涵灌施到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形成思维习惯,根据不同的问题,灵活运用恰当的研究思路,揭开问题的面纱,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打扮修饰,创造出可贵的东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或“授之以渔场”。方法对了,就会少走弯路,研究者就会充满了喜悦感。有了方法,学生具备了求知能力的素质,在今后的探索历练中掌握的主动权,思维的空间愈来愈广阔,愈来愈流畅,驾御信息、筛选信息、内化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坦然面对问题,轻松地走进探索的问题中去。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始终感觉到是处于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位置。课堂中的每一位参与者在融洽的环境中,就可以自由发挥,无拘无束地表露自己。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样,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情趣,畅所欲言。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就可以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写了。

 作者邮箱: maiyichi63@yahoo.com.cn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