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给学生一个支点
        ★★★
【字体:
给学生一个支点
作者:向方杰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3

给学生一个支点

 

湖北省秭归县文化中学    向方杰     

 

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子,我就能把地球举起来。

——阿基米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内外衔接实验”的多年实践,笔者发现: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也能把地球举起来。不信,君请看——

“记者招待会”上的风采

20021111日,《宜昌招考》编辑部的两位编辑董雪樵、王文沛老师和衔接实验中心副秘书长、秭归县教研员何启贤老师一行三人莅临我校,为我校1400多名师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写作教学辅导课,大家受益匪浅。为了给三位远道而来的贵宾留下我们师生的美好印象,我临时斗胆决定上一节公开课,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转变师生双方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生听了我的想法,都显得异常激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之心,人皆有之嘛!再说,有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向专家取经的绝好机遇,哪个愿坐失良机呢?同学们个个兴趣高涨,分组讨论,拟定采访话题,忙得不亦乐乎!就这样,半个小时过去了,激动人心的“记者招待会”开始了。

同学们彬彬有礼地向专家提问,聚精会神地聆听,认认真真地记着笔记。一个个颇有见地的问题,激起了每个专家心中的波澜。专家们的每一条秘诀,点燃了每个学生创作的青春火焰。会场上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突然,董老师把小记者的“绣球”抛给了曾经在《宜昌招考》上发表了文章的屈小朋、柯曾勇、郑爽等同学,这几个同学居然处惊不变,回答是那样从容,表现是那样大方,没有一点乡村学生的腼腆和胆怯。他们的真实感受是那么动人,令在场的专家与老师惊叹不已,使许多同学的写作思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这种喜人局面的出现,应归功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和“课内外衔接实验”的有效开展。如果没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和不断创新的教改意识,就不可能有今日的教学风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了更好地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更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大胆尝试让学生代表引导大家学习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在他们的积极合作、探究备课和组织教学中,大家学习非常专心,收到了我当初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小老师们的启发式教学很成功,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也很有起色。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便于相互勾通交流,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诚然,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还有不少方面需要教师作补充。但他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的“大语文”教学思想很值得肯定。尤其是他们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值得赏识。他们或以身示范,或下水作文,或师生共同探究,更值得教师学习借鉴。例如,谭晶晶同学在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在教学延伸过程中,引导学生描述“我的同桌”,首先授人以渔,告诉大家写作时要注意三点:一要抓住性格特征,二要精雕细刻,三要避免千人一面。然后在大家构思、写作、交流之后,现场为大家口头作文一篇,令在座者惊羡不已,继而爆发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荀子的古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寒于水。”

不难看出,只有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执行《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深入开展“课内外衔接实验”,才能为我们的现代化教学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才能创造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怡人风景。如果教师不能更多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我们培育的“四化”建设者和“四有”接班人能肩负起祖国的神圣使命吗?

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新理念,落实新要求,钻研新方法,齐想金点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努力开创语文教改实验的美好明天……

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个支点,我相信每个学生也都能把地球举起来!成功的教学亦如此简单。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