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紧扣教材,渗透德育
          ★★★
【字体:
紧扣教材,渗透德育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9

广东省汕头特区下岐小学  
○魏俊尤○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科,其教材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对于“四有”人才的培养,都有其特有的功能。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要自觉地有目的地充分利用课文中精彩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来陶冶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发挥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

我的做法如下:

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牵动着全篇。起始课上就要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会进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前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产生一定的印象。

具体做法,或展示图片,或用语言启迪,或从旧知识过渡,还可以采用点拨辐射的方法。

如“点拨法”,解题时,只要抓住题眼,拨动一点,延及其余,便能起到“抓纲显目”,牵动全身”的作用。既在知识上辐射开去,呈现网状结构,又在认识方面扩展开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领悟、自我教育的目的。我教《伟大的友谊》时,就扣住题眼“伟大的”进行启发,先辐射:“友谊”可以是什么样的?(深厚的、永久的、真诚的、珍贵的、不平凡的、虚假的……)再集中:为什么这里用“伟大的”?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从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真诚合作产生了敬仰的思想感情。

二、释词、明确思想含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情深意长的,不仅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的特点,还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含蓄美等特点。如《桂林山水》一课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课文文辞优美,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工整的排比等。如文中用“水平如镜的西湖”作喻体,烘托本体的“静”,写出“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给人以漓江水真静得很的感觉。文章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要把握这些语言艺术,将这些色彩鲜明以及描写、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使同学们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体会到桂林山水的奇美,同时也激发起同学们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三、绘形,激发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知识主要从具体的形象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举例子,打比方,借助形象,化“闻”为“见”,造成一种“视觉效应”,架起一座由感性到理性的桥梁,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让同学们认真阅读,然后谈谈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是如何一边痛击敌人,一边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的。同学们从班长马宝玉的沉着指挥,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轮一圈儿”,胡德林和胡福才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瞄准敌人射击等形象中体会到,五壮士为了确保群众的安全和连队的转移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十分可敬,因而发出了赞叹。这个过程就是借助形象去感染学生的过程。

四、入境,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杨朔说过,意境就是“使人动情的事”。

境,指美好境界,指课文中所描绘的具体图景、生活画面,也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以及所阐明的深刻含义。教学中引路入境,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或者描绘和渲染诗文的意境,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也可以通过点拨,让学生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从而理解蕴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广的思想意义,感受文章的艺术力量,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江雪》一诗,廖廖二十字,却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寒江独钓的风景画。读着这首诗,我们被带进了一个静寂寒冷的境地。看,千山万壑没有一只飞鸟,大道小径不见行人踪迹。诗中“绝”和“灭”,化动态为静寂。在“千山”“千壑”之下更显得静寂空间的广阔。

静寂,已使人感到寒意袭人。漫山遍野,远近高低,白雪皑皑,更令人不寒而栗。诗人之所以极力渲染冬日的寒冷,是暗指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它表现了诗人在艰险环境中,坚贞而又孤独寂寞的精神的心境。我引导学生细读,分析意境,把教材中的情与景,变成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他们在理解与欣赏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和感染。

五、剖析,掀起情感波澜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情者文之经”。文章的经络,或者说作品的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就可以据此整理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如教《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教师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造灵感的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六、归纳,提高思想认识

一般地说,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时机。这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性步骤。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归纳文章内容的时候,要沿着“动情——喻理——深识”的轨迹,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从而使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审美观点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并使其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如教《手》一课,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地理解课文,以“陈秉正的手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像钳子,像铁耙?”到“陈秉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双坚硬而灵巧的手?我们从这双手中应当学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中,师生联系实际,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全副感情去丰富和补充陈秉正这个形象,从而感受到陈秉正用艰苦的劳动给后代创造了幸福,他形象美、精神美;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的充实,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

1“金色”是什么意思?

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

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

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

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

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老班长外表的句子)

〔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问得妙!一石投水……〕

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

〔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

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生:“合不拢眼”这个词可以看出老班长整夜睡不着。

生:面对“饥饿威胁”,眼看三位伤员一天天瘦下去,老班长焦急不安。

生:“喜出望外”是写一个偶然机会,老班长发现一条鱼跃出水面时的高兴劲儿。

生:“收敛笑容”是当老班长不吃鱼汤的秘密被发现后,伤员端着鱼汤,怎么也“送不到嘴”,老班长见后的神情。

生:这个词说明老班长很生气。

生:说明他既严肃又耐心。

生:看到战士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才“露出笑意”。

生:说明他把伤员的健康作为一件快乐事。

生:这些词语看出老班长为伤员的虚弱、饥困而担忧,为小战士能得到一点营养而高兴。

生:说明老班长一心牵挂的是三个小战士。

生:老班长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说明他一心挂念的是党的委托,是革命事业。

三、入境、掀起情感波澜

师: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再次动笔。“道”不离“文”,借“我”烘托出老班长的伟大。〕

师: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是什么滋味?当你和小梁一样看到了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员吃,自己却嚼草根和鱼骨,“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问得细致。言辞恳切,引入情景,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

生:我会激动得流下眼泪,哭起来。

生:我会十分痛苦。

生:我觉得老班长的境界十分崇高,自己太渺小了。

生:我会怨恨自己为什么让老班长这样吃苦,而自己却坐享其成!

师:一个搪瓷碗有千斤重吗?为什么总送不嘴边?在这情景下,你将会怎么样?

生:这是夸张的写法,是说心情万分沉重、痛苦,我同样也十分痛苦的,真不知如何是好?

生:我一定鼓励两位小同志,边养病边锻炼,设法减轻老班长的负担。

生:我一定要求老班长和我们一起也吃一些。

四、剖析、接受品德熏陶

(细读老班长牺牲这一重点段,并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情景)

〔细读品味,不能忽视的一环。〕

师:老班长昏迷不醒时,我们为什么着慌了?

生:老班长平时只顾着三个小战士,自己吃得少,操劳多,又缺营养。现在昏迷不醒了,说明他身体支持不住了。

生:可能老班长的精力消耗尽了。

生:因为老班长的生命十分危险。

师:快接近草地的边了,老班长终于精力耗尽,生命垂危,说明这段时间来,他是坚持着走过来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坚持呢?

生:他牢记党的委托,是党给他的力量。

生:他坚信一定能走出草地,有坚强的信念。

生:他坚决要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生:他有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

师:当老班长奄奄一息时,小梁把鱼汤送到他的嘴边。可是老班长依然一滴不沾,他说了什么?你对这一席话是怎样体会的?

(读老班长的话)

〔老班长的话感人肺腑。读之更为动情,再次体现老班长形象的伟大。〕

生:这席话说明老班长在生命垂危关头,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

生:老班长把党的话永记心头。

生:我体会到:老班长把生的希望让给病员,把饿和死的痛苦留给自己。

生:我觉得老班长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伟大,值得学习。

生:我要学习老班长赤胆忠心为革命的品质!

五、归纳,提高思想认识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的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长精神不死,流芳百世。〕

2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老班长的光辉形象。略)

〔感情朗读,加深印象,倍受教育。〕

知识上的辐射,认识上的扩展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片断评介

广东汕头市金园区教育局教研室 杨传铭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主旨。但如何紧扣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则是不少教师仍在摸索探讨的课题。魏俊尤老师积数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条如何“紧扣教材,渗透德育”的教学规律棗知识上的辐射,认识上的扩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条易学可行的富有启发性的好经验。以魏老师的这个课堂教学片断来看,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选准文以载道的联系点,引发开去,进行教与学。每一篇课文都有它所包含的独有的教育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离开课文去随意说教,则不但起不到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反之会因泛泛而谈冲淡或抵消思想教育的因素。魏老师的这个课堂教学片断之所以值得学习,就在于他选准了课文中文以载道的联系点,在知识上进行辐射,收到最佳的课堂效益。如教师抓住“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个句子,提问“长满了”?魏老师让学生从“鱼钩”这条线索去理清作者的思路,去认识老班长为革命所做出的贡献;从“生绣”“金色”等词语以及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的有关句子去体会老班长为革命献身的高尚品质,使学生真正弄懂课文的内含,春雨润无声似地受到老班长这个光辉人物高尚品德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知识辐射,充分发挥,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二、注意思想教育的层次性,逐步深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一节好的课文课,要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的同时,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层次性的合理安排。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接受教育也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为何把这两个过程很好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认识水平也随之提高?魏老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领略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描写老班长外表的语句去揭示内心世界,去学习老班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饥饿和死亡的痛苦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从启发学生理解“一个搪瓷碗有千斤重吗”的含义,让学生置身当时当地的环境中而掀起感情的波澜,从引导学生细读老班长牺牲的段落,进一步加深对老班长这一光辉形象的认识;最后再次从鱼钩进行归纳,让学生接受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熏陶,并从接受教育上升到提高思想认识这个高度。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步得到升华。

魏老师的这个课堂教学片断体现了他的教学特色:“既在知识上辐射开去,呈现网状结构,又在认识方面扩展开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领悟、自我教育的目的。”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