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借助阅读的翅膀,完善语文课堂
          ★★★
【字体:
借助阅读的翅膀,完善语文课堂
作者:未知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6
  站在三尺讲台已整整一年,和我可爱的学生相处也已整整一年了,看着他们长大,看着他们改变,看着他们脸上的微笑日益变得僵硬,看着他们明亮的眼眸逐渐变得暗淡。曾经的我走上讲台,面对的是一双一双求知的眼睛,那是清澈的,明亮的,不知疲倦的。我为此而高兴,与其说这是一种压力,更应该说这是我前进的动力,因为我必须每天给自己充电才能给他们更多的能源,我希望可以获得他们更多会心的微笑,更多的赞许,那是我最大的快乐。正所谓学生好学,教师乐教。
  但是一年后的他们变了,变得让我觉得很陌生,也许是早已失去了当初的新鲜感,也许是学业的重担将他们压垮了,也许是他们已经厌倦了这种教学模式,于是他们的眼眸渐渐变得暗淡与疲倦,也渐渐吝啬起他们会心的微笑。我开始困惑,开始茫然,开始思考……
  我感觉到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叶圣陶先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除了教师的引导,还应有学生的配合。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一个需要教育引导的正在发育成长中的主体,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未成年的公民。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无从谈起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创造性人才产生的土壤,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学是几十个有着鲜明个性的生命聚集在一起进行生命体验的精神活动。师生用独特而鲜活的体验共同构成生命教学,激发对身心健康和谐人格的追求。每一个生命都在体验中成长。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学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教学的进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分享人类精神财富的过程,就是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学生在聆听中分享教师的情感,教师在聆听中感受学生的心跳。对学生而言,学习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展现。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而且意味着分享和理解。所以没有了学生的这一潭活水,课堂就渐渐变得干涸无味。另一方面,现在他们正处于最关键的阶段,高一打基础,高二求发展,高三冲刺。曾经大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最能拉开距离的就是现阶段,要蓄势待发。高三的冲刺,你凭什么去冲?靠的就是现在的能量积累,能量积得越多,最后的爆发力就越强。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2008年的新高考方案,语数外三足鼎立这样严峻的形势,语文的重要地位再一次被凸现出来,语文的人文性也再一次被强调。
  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我试着做了一些尝试:
  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精神追求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课堂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精神追求。由于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语文教学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功利化现象,教师常常会在课文的内容上深耕细作,却往往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另一片天地,那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不该是单纯的课本教学,而应该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的教学。课外阅读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就是学生生命觉醒和精神追求的意识与行动的体现。新语文课程背景下,重提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现在学生受作业的重压,整天埋头做题,根本没有时间去课外阅读,渐渐就遗忘了它的重要性。为了给他们创造阅读的环境,我实施了一些方案:一、利用早自习时间,让同学自己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推荐他们读一些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同时注意摘抄其中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等,然后相互交流,推荐自己欣赏的美文上讲台朗读,和大家一起分享。二、要求学生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把必修课本与选修课本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定期布置作业。三、根据调查,发现班级内有部分同学是很喜欢阅读报刊的,而我知道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所以就让他们把这些好诗文剪贴或摘抄下来,然后自己来做专家点评。四、给同学推荐我喜欢的一些文章,作为每周一作欣赏打印出来后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园地,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去阅读。五、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多进阅览室。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所以读书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语文知识不只是存在于语文课本中,语文课堂上。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无法学好语文。所以我借助阅读的翅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可谓一箭双雕。
  二、完善自我,吸引学生,搭建生动的课堂
  学生时代总认为语文教师是最轻松的,工作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做语文教师的辛苦,现在想来真有点惭愧。语文教师要想教得好,想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就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就像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一样,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如何加强自身文化内涵呢?我认为最好的途径就是要广读群书。做教师就要使自己变成杂家,语文教师更是该如此,学生常常会问你一些书本以外的问题,比如前几天学元杂剧的时候,四班的张志超同学就问我有关《赵氏孤儿》的故事,庆幸自己略知一二就把这个故事给全班同学讲了一遍,大家都听得很专注,很开心,眼里还带着点佩服的神情。但是最近在带的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研究文坛的‘80后’现象”这就有点让我犯难了,对于韩寒、郭敬明等这些作家我实在不是很了解,当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我本身对这些作家的作品不是很喜欢,所以没有阅读过他们的作品。这样我就只能指导这一小组同学在阅读他们作品的同时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让他们自己选择研究的切入点。通过身边的很多事情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仅仅广读圣贤书和专业书是绝对不够的,应该“像蜜蜂那样博采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读当代的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喜欢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应当读的,教师都应该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一堂旁征博引的课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诗人泰戈尔告谕我们,鹅卵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不断的抚摸,而不是锤子的几下打击。通过阅读来提高语文成绩,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完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才能造就学识宽厚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从平庸走向杰出,从一般走向卓越。
  借助阅读的翅膀,让我们一起飞得更高,更远,更自由……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