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语文:缤纷的美丽与炙热的思考
          ★★★
【字体:
语文:缤纷的美丽与炙热的思考
作者:张萍等    文摘来源:网络转摘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2
       编者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是关注最久、讨论最热、争议最多的一门课程。源远流长的教育积淀,一百余年的学科历程,语文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思索。钱立群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立人’……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来‘立人’。”那么,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又怎样触摸语文?本期我们编发了部分老师的稿件,其字里行间流淌着他们对语文的爱与痛,诉说着他们对语文的思与问。

  把语文教育延伸至课外

  ■ 大竹中学语文组  张萍

  一个人从婴儿时期直到老年,无不在漫长的时空里和众多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学习语文。语文教育不止于学校,更不囿于小小的课堂。单有课堂语文教学而忽视课外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质量仍旧不高。课外语文教育是指与传统的课堂语文教学相平行、属于课堂教学以外的语文教育活动。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不依靠课外语文教育(课外的实践和学习)。语文教师多有这样的体会:大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爱读课外书籍,各项活动也不乏他们灵动的身影。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大量的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全方位获取语言信息,立体化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开展高中语文的课外活动呢?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应考虑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起码要遵循课内与课外相促进、统筹兼顾与灵活多样相结合、切合学生实际且讲求时效的原则。我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外延伸阅读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针对高中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如何有效地使用好“读本”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可不重视的一环,如果仅仅把目光停滞在有限的“必修本”上,是不可原谅的资源浪费。而且,与新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不能视为可有可无。我们知道,单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改交流会上曾说过: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语文读本》与高中语文新教材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这套《语文读本》就像高中生的袖珍图书馆,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要充分利用。

  2、除读本外,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不可否认,很长时间,语文工具论在语文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使得社会上大多数人——老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把目光更多地投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方面,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不是非常重视,甚至有不少人还反对学生阅读课外古今中外名著。所以,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选择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而且,要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利用网络影视资源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图文并茂、视听交融,把原本由文字表达的名著故事情节、内容,由演员演绎成真实、形象生动的声像资料,学生爱看、乐看、易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3、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通过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掌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中要“见缝插针”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实践空间,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这一过程,自始至终,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我认为自办杂志和小报是一个极好的途径。众所周知,办好一份杂志或小报,要经历收集采编、设计排版、书写绘画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这些过程的完成要靠学生付出许多努力,做多方面工作,其中还可以体现个体的创意和操作水平,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还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或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多项活动:例如踏青,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等,让他们去了解大自然,领略大千世界,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实践的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可以有许多其他的组织形式,比如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故事会;影剧评论会,各种专题讲座等,都能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边角”时间,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有序、有效地组织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语文,怎一个爱字讲得清

  ■ 河南省灵宝市第二小学  张晓飞

  一直固执地认为,喜欢一样东西,就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感,无人能够阻止得了,也没有外力可以拦挡得住。现在的我已经在小学语文这个工作岗位上耕耘了17个年头,可是要是告诉别人说当初的我硬是自己从数学科转教语文的,那么许多老师都会笑我傻。因为现在许多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语文比数学复杂多了,难教得很。可是他们哪里理解我对语文的那份浓浓的情结呢? 语文之于我,是一种空气般的需要,是一种生存的必需;语文之于我,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已融入了我生命中,再也难以割舍。记得王小波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想把它用在我热爱的语文上面,那就是,一个人只拥有生命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魅力无穷的语文!从懵懂学习开始,我就情有独钟地喜欢上了语文。

  在我的心里,语文是感性的,数学则过于理性。我不喜欢那缺少感情的数学。这样说,大概有些偏激。我喜欢用抒情性的语言来表达我们人类丰富的情感,我希望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语文而更加丰富多彩。走在汉语的小径上,一处山水,一段箫声,便能牵动心底的感叹;一片云彩,一滴雨丝,也会勾起无限情思。我喜欢“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也喜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悠然;我喜欢林黛玉眼中的悲悯情结,也喜欢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报国情怀;我喜欢语文中包含着的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的那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在我的心里,语文老师是有色彩的,他们是渲染人生的画师,能够引领学生描绘出五彩的斑斓世界;在我的心里,语文老师是有韵味的,他们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诗意之代表。在我的心里,语文是得天独厚的,是神圣不可替代的!

  可是,心中的理想却往往与现实相差太远太远。许多时候,在教学中,我不得不“两条腿走路”,一边在课堂上试图放飞学生的思绪,期望他们的灵性自由自在地飞扬;一边却又在课下忙着把教参上的内容给学生们死抄,让他们死背。我悲哀地发现,这样做,太难太难。因为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那些僵化的东西,他们似乎更喜欢现成的答案。记得刚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怎么还不抄中心思想啊?”记得我想要他们在课堂上有个性化的回答时,他们居然只用期盼的目光望着一位他们心目中的好同学,好像课堂与他们无关。记得我批改学期初第一次作文的时候,居然伤心地发现,五年级的他们,作文百分之八十以上竟然语句不通,表达不清。我失望,我叹息,我不知所措,这就是上学期也曾考过90多分的学生吗?这难道就是我们理想的语文教学吗?我不忍心,也不甘心,这时,我想起了我们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戴着镣铐跳舞!于是我也戴着镣铐开始了自己的跳舞,我暗暗想:不但要跳好这个舞,还要忘记那痛,忘记那羁绊,直到那沉重的负担也能变成优美的飘逸!

  一旦有了奋斗目标,我的眼前似乎又充满了阳光。于是,我在不停地努力。每天,我都会徜徉于书的海洋里,饱览文学的,教育学的,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我像蜜蜂一样不停地飞舞,为的只是多多酿出好蜜。在网络里,我犹如一个走进大观园的人,欣赏着满目琳琅,我看实录,读名家的论著,接收新的教育信息,每天都在积蓄着力量。于是,我不再怨天尤人,我试着改变那种僵化的状况,在课堂上,我让他们读书后学会有自己的感觉,就像见了一个朋友一样有所触动。我让孩子们讲心中的梦想,讲心中的语文;我教他们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再扶着别人的文章走路;我和他们一起去看夕照,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总之,我的心里充满了活力,我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惊喜,我希望凭借我有限的力量使我们的母语成为孩子心中的一片圣洁的领土,希望凭借我的微薄之力使我们的母语教学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片迷人的绿洲,使得他们的人生从此春意盎然,飘满花香。

  语文:诗与哲的交响

  ■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金光小学  龚永兴

  把语文当作一门争分的学科,或者一种生存的工具,我觉得都是对她的亵渎。语文是一种信仰,可以救赎无家可归的灵魂;语文是一段爱情,可以点亮日渐枯萎的生命。语文是诗与哲的交响,每一次的流连,都是心灵的滋养。

  语文的园地里诗意盎然,每一朵平凡的花,经了语文的浇灌,会开得风姿绰约;每一个普通的人,经了语文的润色,会变得光彩照人。夹竹桃在季羡林笔下,迎着季节的长风吐露娇艳,这样的韧性胜过国色天香;撑筏人在袁鹰的文中,踏着黄河的急流鼓浪前行,这样的形象堪称智勇双全。语文就是这样,凭藉作者的妙笔,描绘出生活中最美丽的光影,感动我们也激励我们。诗人在乞丐的牌子“我什么也看不见”之前,加上“春天来了,可是”字样,唤醒了路人心中的善良。那一份诗情,有多少人间真爱荡漾。

  语文的国度里妙趣横生,每一件寻常的小事,经了语文的打磨,会显得耐人寻味;每一句普通的话,经了语文的推敲,会变得意味深长。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小说《故乡》结尾的这句话,让多少人在迷茫中觉醒,在困顿中坚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语文课堂,应该是心灵歌唱的舞台。让课文的诗意汩汩流淌,让思想的芦苇心旌摇荡,师生与作者在语文课堂这块净土上,每个生命都可以席地而坐,侃侃而谈。倾听和倾诉,都是心灵中之花的盛放。春花在红杏枝头喧闹,夏虫在绿荷底下吟唱,秋月在皓皓晴空牵挂,冬雪在茫茫大地思量。当季节在课堂上匆匆走过,孩子们眼里的世界越来越缤纷多彩。身在语文课堂,心却可以放牧到千古诗情,万里风光。

  走进语文课堂,我总想燃烧成炽热的太阳。温暖自己心房的同时,也把一颗颗星儿照亮。经常感觉到力不从心,就到书籍中去索取能量。当我身上弥散着幽幽书香,孩子们就能感受老师笑容的灿烂。语文其实代表着一种生长,亲近语文、爱上语文,永远都不会感觉到苍老,一生都会与青翠相伴。

  真爱语文,没有什么借口,真爱语文,会有一种激情,把语文课堂变成生命朝圣的地方。

  语文教育沉思录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华

  早在20世纪前期,叶圣陶先生就“国文教学”指出,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儿童所需要”,即指语文之于生活不可或缺;“发展儿童的心灵”,即指语文是生命成长的动力和心灵丰富的源泉。作为学生接触母语、感受语言最直接、最丰富的窗口,语文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母语、对文化的感悟和直觉,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人性觉醒和对美的朦胧意识与永恒追求。

  语文教育,就其本身来说,是生活教育,是存在教育,是历史化的品格教育,同时也是开放性的生存情感教育。正如钱理群先生针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所提出的一种“青春的精神”,即“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语文既传递着文化的张力,也释放着文化的引力,它以最优雅的形式诉说和抒写着人生之真、人文之善和人性之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仅要学会能规范性、健康性、创造性和艺术性地运用母语,热爱、亲近、拥抱和创生母语,而且要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业,对待自然和人生。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活化石,任何一个民族的母语都是这个民族心灵的避难所和人格的保护神。21世纪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以什么样的文化武装、陶养我们的青少年,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诚然,对国民教育的重任远非语文教育能够承担,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语文教育没有承担的必要而放弃对这种声音的呐喊和追求,那么我们就应该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措辞而鼓掌和喝彩!如果我们曾引以为豪的汉语言也成为了一种“文明的碎片”,当这最古老的文字也“尘埃落定”之际,我们将再也看不到汉语言应有的灵动的色彩、人文的气息和生命的声音、奔腾的呼吸。试想,一个国家的母体文化都已经不能把持住学生的心灵,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占据国际市场?我们还能拿什么去捍卫自己的文化血脉?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指出:“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如果语文教育——我们的母语教育也患上“失语症”和“软骨症”,这就不仅仅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和沉沦,何尝又不是一种文化的恐慌和衰落呢?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指出:“人的精神力量是当代新人形象中最富有特征,又是以往教育中最为忽视的一面。”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的对话、精神的交流与灵魂的感召,真正的教育永远都是源于和指引精神的寻求。在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对人生的启蒙和解蔽,对文化的敞亮和醇化,绝不仅仅局限或徘徊在“思想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满足或醉心于“文质皆美”的要求。语文教育不仅要把人类的伟大思想、理想、精神联系起来,也不仅要把民族、祖国、国家联系起来,把人生、文化、历史联系起来,而且更应该把人、人生、人性、人的喜怒哀乐联系起来,把教育者、学习者、作者的生活、思想、情感联系起来,把人生的真假、善恶、美丑都联系起来。语文教育要体现人的尊严、价值、理想、信念、情操、意志,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拓展思维能力,传创文化艺术,积淀民族价值观念,提升公民道德品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