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思考研究性学习
          ★★★
【字体:
思考研究性学习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8
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对于以学科知识教学为主要内容、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高中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少疑问。

  研究性学习会不会影响学科知识教学

  学科知识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但是学科教学比较封闭,较少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传授的知识往往是死的,有时甚至是过时的,学习的方法是把这些死的知识记忆下来,导致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受到限制。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学习方式,从以升学应试为目的转变为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如果达到这样的目的,不仅不会影响学科知识教学,反而可以弥补学科教学的局限和不足,极大地促进学科教学质量。

  学生会不会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应当承认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天生的研究性学习才能,而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悟和总结。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多数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也不是轻车熟路,学习一点科学研究的方法,读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著作,超前于学生做一些课题研究,对于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开设研究性学习会不会影响高考

  从2000年高考中可以看出,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出现在高考题中,如文科综合卷中涉及的西部大开发、入世等,一些高中从未学过的知识也在试卷中出现,如理科综合中出现了只有在大学课本中才出现的霍耳效应及其公式。这些试题以能力立意,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所以,转变学习方式,提倡研究性学习,既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是适应高考改革的现实需要。

  开设研究性学习要求是否过高

  “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高中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这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感受和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对学生的“研究”定位要准,要求不能过高,不要强求学生一定要研究出什么成果。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我们是否具备研究性学习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学校应当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保证,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和校园网建设要能够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和支持学生一切有益的创新和实践,不要用成人化、功利化的要求去约束和限制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

  学科知识教学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来进行,一有标准答案,二有考试分数,是优是劣就基本清楚了。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除了应当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优劣,要看他有无独特观察、独立思考、独到发现及思维的逻辑规范性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等。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知识水平也是一种考验。

  怎样确立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科学研究活动。所以,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要坚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科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服务和服从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定什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能由教师说了算,也不能照搬一些参考性课题,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和现实问题,由师生共同确定。脱离学生知识和能力以及成人化的倾向,都是应当摒弃的。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