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园地
        ★★★
【字体:
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园地
作者:邓风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纳德将"智力"定义为"人类心智的能力,它使人能解决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或困难,并拥有发现或创造问题的潜能--因而能为获得新知识奠定基础",梅克教授也认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他们都特别看重一个词:"问题",的确,学习过程中,对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不断地思考、发现、研究、解决,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创造能力不也包含在其中吗?因而作为一个学生,如果能保持对"问题"的兴趣,能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思考,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能使学生保持"思考"的教学也就是成功的教学。
  让学生"思考",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并非新内容,但长期以来,由于高考的压力,我们并未真正地开展有意识的全面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特意训练的往往是解题思维,因而常常造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偏差与学生思考力的下降。
  多元智能理论的引进和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必将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根本的改变,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尽快地转变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办法。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语文组又承担了"双促双发"研究课题,在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高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参与面不宽,不能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就使得它们的效力打了折扣。怎样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思考与研究",成了我们探求解决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养成思考习惯的角度作些探讨,涉及案例均是本学期本人以及组内同行的教学实践。
  ㈠强迫学生提问题,强力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变"听"为"学"。
  尽管从学生的年龄上看,是很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但毕竟长期的"师传生受"的传统学习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改变之初不妨施加强力,我在准备改变方法时,正值文言文学习,我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句句翻译,字字落实。特别强调一点,自读时每人必须提交一个问题以供讨论。
  迫于压力,学生开始提出一些词句解释与翻译的问题,或者提出自己能够或已经解决的问题,比如"鸿门宴上刘邦和项羽的心理活动各是怎样的?"或者提一些与课文脱离、讨论意义不大的问题,比如"鸿门宴上项羽杀死了刘邦,那么下个朝代是否会是项羽为王呢?"对于他们的问题,我进行归类,或解答或讨论,并对提得好的问题进行评说,指出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老师或同学,而是促使自己不断思考,因此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是思考的一种结果,它可以包含对问题的已经了解和尚存的疑虑两部分,经过这样的两三次重复后,学生就能比较严肃认真地对待提问了。
  ㈡提供高水平的示范,创设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今年11月初,余映潮老师应邀到我校上了一节示范课,他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堂上,余老师总结归纳了六种诗歌鉴赏的方法,而且每种方法都提供了精彩的示范,学生学习中有了示范的引路,模仿着解决其它问题就有了样本,重复几次就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在教学《离骚》一诗时,考虑到它的背诵难度大,决定先解决"内容理解",为此我先详细解说了第一节并用精练的语句概括了段意,然后将全班分成十二组,每组讨论分析一节诗,由小组推荐一人解说这一节,并将这节内容概括板书到黑板上,之后全班讨论品评各组概括的优劣,集体增删修正。这一节课学生讨论活跃,概括时出佳句,引起全班喝采,一个较难的内容就在较短时间内分解消化了。
  ㈢正确诱导,修剪学生思考的枝蔓
  高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叛逆的,唯其如此,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时时注意加以引导修正,否则,无限扩大其思考的空间,这与极力限制其思考空间一样是有害的,没有正确的思考,就如同丛生杂草的园地,虽叶绿青青,但还是荒园。
  杨静华老师上了一节作文课,为"联想与想象",上课中出了这样一道想象题:司马光砸缸以后……,有一男生绘声绘色地编了一个司马光表弟学砸缸的故事,因其曲折有趣赢得满堂叫好,之后杨老师又念了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救人反受冕屈,影射当今某种不良社会现象,颇能引人深思,在点评中老师特别强调:"想象"的好坏不单靠是否有趣,还要看是否有意义,这样的引导无疑是对学生有教益的。现在的高中学生对于学习问题、社会问题不仅是有思考,而且可以说是思考太多,但他们的思考中有太多偏激的东西、片面的东西,如果能提供他们讨论的场所,让各种思考互相冲撞,再加入些辨证的色彩,我想这不单是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对人生进行哲理的思考,形成积极的人文素养。
  ㈣引入美学的层次,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美",感受"美文"的魅力。
  田爱群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先引领学生寻找"三叠排比",师生合力找出了三窥、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三事等若干个"三叠",指出"三叠"是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技法,引导学生从若干个三叠中体味行文的整齐美,然后又抓住其中"三问"、"三答"、"三窥"、"三比",体会语气的变化引起的表意上的细微差异,从而体味其参差变化之美。这样的教学中,将学生思考引入到了"美学"的层次,能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发现美,就能激发他持久的兴趣与活力。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