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让学生喜欢的几点哲学思考
        ★★★
【字体:
让学生喜欢的几点哲学思考
作者:jzlxf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7

内容摘要:学生喜欢老师和喜欢老师教的科目,是学生成才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因此,让学生喜欢应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和探讨的问题。关心、疏导、教育、鼓励,在很多人看来很平常的字眼,但真正用到正确之处和得当之时,是很难得的。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寸,让每个教师成为被喜欢之人,每门课程成为喜欢之科?用哲学的理念来辩证地思考和运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让学生能够成才的前提是让学生喜欢。喜欢什么?它不外乎让学生能首先喜欢教他学习和生活的老师,再次是喜欢能触动其灵气、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所学科目。前者是前提与关键,后者是保障。其实,“爱心育人,情感激励”就是教育之本质——能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学习与生活氛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我认为,把哲学思想引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之中,是有助于问题的说明和解决的。

 

一、     “关心”与“冷漠”的关系。

关心,是情感育人的需要。一个不舍得感情投入的老师,应该不是一名好老师,即使好,他一定好的有限。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一个教师走进学生触动学生心灵的基本情感,也是贯穿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的链条。因为学生的好恶决定了他与周围人的亲疏的程度。

如何关心、爱护呢?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做为教师,应该把积极、健康、高雅当作当作其主旋律。切实做到:

1)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善于观察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从细节处探微其发展的轨迹与方向。密切关注身体发育与心理成熟是否协调。用眼神或暗示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面对一切。

2)关心他们平时结交的人、爱看的书籍和电视等,尤其注意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尽力引导他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实现精神境界的最优化。

3)注意过程育人作用。利用班会、阅读欣赏课等品读高品味、富含哲理的小说、散文或名人传,结合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加以佐证,把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潜移中默化,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之品格。

4)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注意把长远效应——远大的目标追求与近期目标和行为相结合,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宣传板报、写作等活动,使教师的关心能转化为学生持久的心理动机,从而产生长远的激励效应。

关心是教师纯正的发自内心的职业性理性表现。教育者必须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不能以己之好恶而好恶不同学生,把关心曲解成停留在问寒问暖或大量的物质激励上,更不能“人在曹营心汉”,或人在此岗却不认真履行为师之职责,对学生之事不挂心,或认为育人管班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从而导致出现对学生无论在态度上还是在交往交流上处于一种极为冷漠的状态。如果这样,其本身就说明已失去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与良心。

 

二、“疏”和“教”的关系。

“让学生亲近、喜欢”的另一个条件是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尊严。

应当明白,学生始终是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与判断能力非一日一时之功而形成,因此不能用“毕其功于一役”之思想来想像或处理学生问题。班主任及教育工作者要把“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错误是成长中的错误”当作解决问题时应具有的基本思想和出发点,从而思考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即使面对搞恶作剧的学生、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学生或认定是“不肯悔改”的学生,都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其进行疏导。疏导什么?首先是理解,对其行为的理解。这就能保证在语言上不致于刻薄甚至狠毒,在处理上不致于失去理智而放纵,在思想上不致厌恶而放弃。再次是有方。因人而异,因事而治,因时而理,能给他们各开一诊处方。以情砭人,以情感人,威严中不失体态、风范,严格中充满关爱、体贴。坚信:冰山不是化不开,而是热度不够,时间不足,且可能时机也不成熟。

但理解、信任绝不是迁就与放任。无论是所谓的优生抑或是后进生,不能视其错误而保持一团和气或随意漫之,听之任之。加强“疏”与“教”,让理解的这两个要求成为解决问题的两把金钥匙。

 

三、“鼓励”与“赞美”。

应当说,“鼓励”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它是激发人斗志、催人奋进的动力,是调整师生关系、家庭成员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给予被鼓励者的是信心。生活和教育教学中如果没有“鼓励”,犹如一匹曾经是飞奔的骏马,在主人的冷酷中日积月累地消蚀了信任而失去其战斗的勇气与力量。

如何鼓励?

1)要启发学生时具对自己负责任的精神,在意识深处,主动将个人利益与家长的期望和长远的国家之需结合起来。

2)能唤醒学生自己意识,增强是非感,提高判断力;敢于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扬弃,自我调整。

3)能激发学生勇于进取和积极进取的心。初步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学会在竞争中去寻找奋斗的艰辛及带来至上的欢乐。培养吃苦、勤奋的精神。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启示学生时刻拥有谦逊和宽容的心。尊重他人,团结他人,容让他人,宽恕他人。让他们意识到尊重和宽容是相互的。努力将自己的行为建立在别人能够容受的基础上,永葆一颗“大度”之心,从而养自己“放眼未来,志向高远,坚忍不拔,大智大勇,无我忘我”之大志。

但“鼓励”绝不是引吭高歌式的“赞美”。现在流行一种评价(评语),将学生的一切都诉之于赞美。让不谐世事的学生甚至没有从事过教育的家长们看到后也心存疑虑:我的孩子真的这样好吗?评语中的话该怎样理解呢?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既然没有展现、点示,就更谈不上改正、丢弃,很不利于学生发展。再者,赞美如果失去一种理性的约束,学生就会始终漾于好听的话语中,错误与不足被掩盖,而长处与优势势必会日久膨胀,失去了制约式的平稳,对比自然微弱,长期处于一种飘飘然的状态,“我”就会浮起来,学生怎能找到鞭策自己的动力、探究问题的根源、祛除已有痼疾而“反求诸己”呢?时间长了,学生心理与态度不“生病”才怪呢!

总之,使学生亲近于己、喜欢于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之所在,而用哲学的思想去辩证分析与处理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必然有助于我们把握导向,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应有的“育人”效应。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