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信息时代的小学德育问题研究与对策
        ★★★
【字体:
信息时代的小学德育问题研究与对策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人类文明迈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以数字化、信息化为突出特征的知识经济新时代,加上中国已加入“WTO”。人类的学习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数字化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互联网也正营造着人类文明新的殿堂。数字化生存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每一处细节带来了前所未有、难以置信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它正在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作为整个人类文明奠基石的教育事业,自然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大潮对传统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自教育事业诞生以来最富冲击力的挑战。
  中山市实验小学作为中山市的“窗口”学校,自1999年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和率先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后,成立了《网络时代下的小学德育问题研究》课题,并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管理体系、工作制度到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面对飞速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创新,如何适应新时期的需求,结合课题研究,我校就如何建设德育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手段对德育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我们的做法是:
  一、放眼未来,科学定位,精心规划,建设德育教育信息技术环境。
  中山市是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试验市,特别是在《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和《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出台后,我校更加把教育信息化提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上来,按照市教育局的部署,确立目标、科学规划、积极工作。我校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要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组建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网络校园系统,建设德育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并全面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我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严格落实市教育局的要求,积极吸收各地的先进经验,按照规范化的标准,落实措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并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目前,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投入经费200多万元,自行设计、开发了一个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的多媒体互动校园网络信息系统。
  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是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21世纪学校优质教育研究》子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之《网络时代下的小学德育问题研究》课题工作后,结合实际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具有实用性、超前性的小学德育教育信息环境。目前,学校已组建起了“一站二网三系统十四室”: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国际互联网、多媒体互动校园网、雏鹰有线电视系统、远程数码广播控制子系统、校长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目前,学校拥有289个网络终端,全校共有239台电脑,两间共拥有122台电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组建了网络控制中心、软件制作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可容纳320个座位的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学校校园网络系统拥有庞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容量达到600GB。学校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国际互联网网站,开通了ADSL宽频网专线,中山教育网的光纤也已连接到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为开展《网络时代下的小学德育问题研究》课题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校对构建德育教育信息技术环境的思考:
  (一)构建一种适合于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型网络系统,为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改革传统德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通过开展《网络时代下的小学德育问题研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二、充分发挥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新机遇
   Internet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它给人类方方面面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一种新社会迈进”。因特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介,以其全球性、开放性、多互性、综合性等特点给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带来了畅通渠道和交流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推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从学校德育的角度看,因特网全新世界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更新观念,改革教法,突破时空,信息技术为学校德育教育带来勃勃生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对学校德育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对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网络冲破了德育教育时空的束缚。
  开放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又使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网络的介入,使学生群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全球超过10亿台的计算机联成了一个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神奇之网,数以千万的人在网上工作、学习,上亿美元的商务资金在网上流动交易。在中国,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上网人数就从区区60余万火箭升空般的窜到1600万。据预测,到2003年,中国的上网人数将突破6000万,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网络之国。未来几年中,中国上网的主流将是学生群体。传统教学以教室为中心,而网络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图书馆和科研院校,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一切学习资料,不管在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装有教育软件或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读书和学习,跟上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的迅速变化的新知识、新事物、新行业。
  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进行学习,并和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即时的交流,实现实时交互式教学。
  (二)网络拓展了德育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
  网络是一个声、象、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它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信息。它具有传统教材文本所没有的资源集中和共享的优势:网络中心服务器和光盘库将所有教学软件、电子图书、备课系统及声像资料集中管理,全校每一个教室、办公室、阅览室的终端,只要你轻轻地敲键盘、会使用鼠标,你就会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和重复使用,让其价值无限扩大。教学的效率与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教师的劳动强度也随着使用网络的熟练而减少。
  (三)网络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引起了教学领域的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优化了德育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要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教育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它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又可以把时间和空间缩小。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会使用报警电话》一课时,就很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这一渠道,将自己制作的课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创造性地带领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网上之旅”。这一课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报警电话“119”、“110”这位教师冲破了教材的束缚,课中组织学生进行了“网上之旅”。她让学生进入21cn.com网站,在搜索引擎上输入“119报警”、“110报警” 21cn搜索为您找到 2000多个有关 119报警 的网页、找到 50000多个有关 110报警 的网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由进入,浏览网上有关“119”、“110”案件的信息,创造性教学,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新知的同时,上了一节很好的法制教育课,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网络,增大了教学容量,活化了教材形式。
  通过教育技术,可以把过去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如我校为了教育学生在公园要遵守纪律,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设计制作了课件《我在动物园》,软件编制了“小朋友到动物园去玩的小故事”,配上动画,录上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动物园里如何遵守纪律和保护生态环境。软件以故事的情节把小朋友带入情景,让他们充当学习的主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将枯燥的说教变为学生学习的乐趣。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跟着导游游玩动物园,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聆听不同的动物怪声,自己操纵鼠标,学习自己喜欢的动物。这种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不受教学过程的限制,不受外界的影响,学生自由自在地漫游在知识王国中接受行为规范教育,成为学生的内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何乐而不为?
  (四)网络,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网络的巨大信息,本身就是学生探究学习、发展其创新能力的源泉。其次,模拟和虚拟的环境,不仅让师生“身临其境”获得“亲身的经历、感受。而且还能够提供安全的、不冒任何风险的、不花费太多经费的实验或实践机会,而这些有的在现实中是根本无法做得到的,只有通过网络虚拟才得以实现。这就不仅把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学习等能力。
  自从学校开通了“国际互联网”,学生在“互动网络课室”上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在“互动网络课室”进行课外活动,能发挥学生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如有时指导学生在网上做自己喜欢做的:畅游网上图书馆、利用画笔画画、粘贴活动画、在计算机上与电脑下国际象棋、制作贺卡、制作电子报纸、网上交流等,样式丰富多彩,学生兴趣盎然。
  譬如高年学生在制作校内德育网页的实践中,就能培养其丰富的想像力,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网页的制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完善、美化的过程,怎样体现画面结构的合理化、文字内容的健康向上、色彩搭配的协调、动态与静态的互补性,怎样表现个人或集体的思想、个性、特征都是小小网页要表现的内容,都需要发挥其各种想象力去完成,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网页的制作过程还强调了一个合作精神,利用个人的特长,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使每个人在协作中体现各自的特点及创造力。
  三、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新问题,给教育工作者以严峻的挑战。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在网络道德发展初期,由于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网络德育,成了世纪之交突现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在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网卡构成的这个“网络社会”中,人以电子化的高速运动的“符号”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侠”、“高手”或骂街的“泼妇”、“流氓”,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篡改。在网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
  我们现有的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现象和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制裁等种种道德法律手段,在网络社会中已发生了严重困难。如何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必须加强网络教育,引导入网者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尤其对于青年学生,在德育课中应增加网络操作“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要教育青年学生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知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要教育入网者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为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开始出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机会大为减少。在“人——机——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根椐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二)严重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突现
  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第一,网络犯罪。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入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第二,传播色情信息。第三,网络文化侵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当普及的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倾销自己的文化,这就加剧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道德和文化的冲突。第四,破坏国家安全。
  (三)个性化的网络,使教育工作者难以调控学生的个体发展。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尽情表达的空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网上运行的信息是公开的和共享的,只要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接受或传播各种信息,其过程无需登记,完全匿名,因而个体行为极难控制。它的交流却是人——机——人的模式,人藏在机器的背后,上网的人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难免有制造恶作剧,制造大量的网络垃圾和黄色信息者,让带着一颗赤诚之心上网的学生无所适从。而青少年学生尚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还不完全懂得取舍之道,如BBS上的论谈常常让学生不知所措,进而受到毒害。未成年的他们,不知道是相信老师的传授,还是相信现代科技代言人——互联网上所看到的。同时,互联网没有中枢机构,难以总体调控,为我们教育学生正确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四)开放的网络,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网络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引导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又容易使学生个体思维发展偏离人类正常的价值取向,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常说“上善若水”,但又闻得洪水猛兽。水,就这样被人们依耐着,须臾不得离分。今天的网络,似乎正在“类化”为水之模样。的确,许多人说过:未来的社会,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化生存时代。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第四媒体。它的开放性,让人们获得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但这份自由超出了人们的初衷。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某校调查统计,上网学生当中,有近四成错误访问过色情网站。另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四、网络德育问题应对措施
  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
(一) 须加强网络教育。
  加强网络教育,就得引导入网者对于巨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尤其对于小学生,在德育课中应增加网络操作“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要教育学生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要教育入网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三) 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我国也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我校十分注意加强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如:组织学生学习“网络文明公约”;开展上网调查;向学生推荐名网站;开展网上道德讲座;引导学生对正确对待“网上垃圾”;举办学生家长上网辅导班,让家长引导自己的孩子健康上网等。通过系列化的辅导,在我校的一份上网调查“当你误入不良网站时,你会怎样做?”学生都能表现出自觉抵制、马上关闭网该网站、告诉老师、家长等解决方法,且学生还呼吁有关部门,开展优秀网站评比,其中让学生投上一票。
  (四)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学生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因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容易走向极端。众多青少年学生成为电脑“黑客”就是一个明证。网上行为失去他人和社会的监督,网上失范的行为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加之无限的网络,使学生个体思维容易偏离传统的轨道。分析一下“黑客”现状及传播电脑病毒的动机,就会发现黑客不断低龄化的特点。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不是想犯罪,而纯粹是为了展示自己电脑技艺的高超,或者是出自个人的喜怒,随意闯进互联网,大胆“创新”,不顾后果。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与我们培养“创新”的“四有”新人目标背道而驰。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必须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我校与电信局数椐分局等有关技术部门,研制“过滤”有害信息的软件,为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的信息。
  “国家振兴,教育为本”。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21世纪的经济,谁掌握了信息化教育,谁就把握了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深入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德育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是学校更好地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的“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一条可行之路。 网络德育对学生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