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新课标下的三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比较研究
        ★★★★
【字体:
新课标下的三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比较研究
作者:陈祥俊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20

     为配合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目前我国由三家单位编写了义务教育初中段的三套语文实验教材,一套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7—9年级语文,一套是由语文出版社第一编辑室编写,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7—9年级语文,还有一套是由洪宗礼先生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7—9年级语文。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分别称为“人教版语文”、“语社版语文”和“苏教版语文”。因为实验教材都没有出齐,我们目前见到的也只有七年级的上册和下册,因此,比较时,我们只能以七年级上册为依据,试图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
    综观三套语文教材,它们在内容的选择,编辑的体例,教育理念的体现等等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一、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和语文教学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标准不论是对课程性质的定位,还是对语文教育理念的倡导,其作用和意义将会被未来语文教育的历史所证明。
    1、语文课程观
    ① 语文课程的性质。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这是新课程标准和此前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历史性进步。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学,总在“文”与“道”,或者“工具性”与“思想性”之间左右摇摆,课程性质的不明确,造成语文教学的莫衷一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定位既简明又科学,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语文具有工具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人们思想(学习与认识事物)需要语言(语言是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交际需要语言,所以,工具性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语文又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死的工具,而是一个活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活”,就在于它蕴含着博大的文化历史内涵,凝聚着古往今来人类的丰富情感。因此,学习语文,它又是一个与人类智者对话的过程,是为每一个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精神生活打底的奠基工程。此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往往比较关注知识的自成体系,“工具性”的痕迹太重,“人文性”显得不足。其实,作为母语学习来讲,“习得性”是母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一个人语言规则或者说语言模型的建立,往往是“习得”而来的,如果仅仅只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去考虑文章的选入,教材的编排,语文教材就会干瘪乏味,干瘪乏味的语文教材必然会影响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影响学生学的积极性。因此,选文一定要“文质兼美”,只有文质兼美的选文,才能激发学生“习得”的欲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读一读三套教材的七年级上册,确实有一股文化气息与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生命 生命》、语社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小巷深处》、都是以往教材所不曾选过的,特别是《小巷深处》,虽不是名家名篇,但其文章的精美,情感的丰富,时代感的强烈,恐怕是好多文章都难以迄及的。学生读着这样的文章,能不产生“习得”的欲望吗?
    ② 语文课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所开展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都是课程。语文课程,则是围绕一定的语文教育目标所开展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语文活动。过去的语文教学,仅仅把语文课程限定在教科书,老师也只是用语文教材作为“例子”来教学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师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老师的语文教学也只是限定在课堂教学一隅,语文教学完全与学生的生活隔绝。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的内涵应是丰富多彩的,其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套初中语文教材都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构筑了一个开放而又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态”环境。我们不妨将三套教材的非课文部分列表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一单元 这就是我: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以“这就是我”为题作文)
    第二单元 漫游语文世界: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有关语文学习的讨论·有关语文学习的作文
    第三单元 感受自然:我有一个“朋友”·走过四季·心中的美景(自拟题目作文);参考资料(告示牌、广告语、流行语)
    第四单元 探索月球奥秘:月球奥秘知多少·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我是月球小专家·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故事接龙、围绕“月球”话题作文、日记记下该活动的体会;参考资料(月球的几大谜团、不少文献记载,月亮并非自古就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赏月佳对、月亮的美称与雅号、月球外星文明的传说、参考书目和推荐网站)
    第五单元 我爱我家:老照片的故事(以“老照片的故事”为题作文·我家的一件珍品(自拟题目叙述家庭往事)·妈妈的唠叨(模拟电话交谈和写信)
    第六单元 追寻人类起源:搜集整理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并在班级讲·搜集从猿进化到人的资料完成进化表格·讨论“神创造人类”·搜集人类起源说资料并与同学交流·作文;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激烈论争、关于人类起源的两种新说法
   
    语社版七年级上册:
    口语交际 写作 综合性学习
    第一单元 自我介绍与提问 记一件事
    第二单元 采访任课老师 写一个人 学会利用图书馆
    第三单元 说家乡 描写景物 调查社会用字情况
    第四单元 说特征,猜同学 写童年的故事
    第五单元 讲故事,评故事 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六单元 交谈学习体会 改写《木兰诗》
    第七单元 古诗文朗诵 我将怎样度过寒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专题
    第一单元 有感而发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 说真话,抒真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第三单元 从生活中找“米”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说话有针对性,又吸引力,善于打动人
    第五单元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问题与讨论
    第六单元 想像 婉转拒绝
   
    从上面三个表格中可以看出,三套实验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置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背景中,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生动活泼。
    2、语文素养观
    与语文课程性质观相关联的是语文素质观。过去,我们谈论语文素质,往往只是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认识。因为强调“听说读写”,语文教学中便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因此,语文教材的编排大多是以知识体系为线索的。如果说,语文素养具有维度的话,那么过去的语文教材便只体现了两个维度,即知识的维度和能力的维度,而这两个维度中又是向知识的维度倾斜的。我们不能否认,知识与“听说读写”的确是语文素养,但是,作为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来说,如果割断情感的因素而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全面的。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没有进行明确的阐述,但我们觉得,语文素养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思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味、审美情操)这样三个维度。而这三个维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在不同的年段应有不同的侧重。三套实验教材都比较好的体现了上述的三个维度,并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我们仍然用表格来说明:
    知识素养 能力素养 情感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字与词(每课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朗读知识,文章的表达技巧 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与写作)、探究性学习和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语社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字与词(每课后的“字词积累”)、文章的表达技巧、书目知识 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与写作)、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 正确对待亲人、对待老师、体会爱心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口语交际知识(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阅读与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诵读欣赏)、写作能力(真话与真情、文章修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说真话与抒真情、珍惜青春年华)
    上表告诉我们,三套实验教材确实是围绕三个维度来编写教材的,因为是初中一年级,教材比较淡化“知识”这一维度,而侧重于“能力”与“情感”的维度,这是符合初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重在感悟,重在积累,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语文教学观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所以如此,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一是教材内容与编写体例的“难、繁、偏、旧”。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它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简而言之,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话语文本,是一个中介,师生在共同作用于话语文本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三套实验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它们没有像以往的教材那样,在“预习(自读)提示”中就端出结论,或者在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编排大量的连教师也难以弄懂的习题或者思考题,框住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三套教材只有人教版的语文在课文前面有方框提示,但是这种提示与过去教材的提示是迥然不同的。下面,我们以《春》一文为例作些比较:
    人教社1992年版初中语文第一册 新课标人教版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
    课文前提示 课文后“思考与练习” 课文前方框 课文后“思考与练习”
    “训练重点”列出三条:一、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三、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预习提示”: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几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用了许多确切、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句子,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来。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要多朗读。有些字,要注意读音,如:涨、藏、散、酝酿、巢、应和、黄晕、蓑等 共11个大题。分为“理解·分析”(两大题)、“揣摩·运用”(四大题)、“积累·联想”(两个大题,其中一个大题中含3个小题,另附语法知识“语法·副词、连词”三个大题(11个小题)。 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青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这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多朗读几遍,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妙的境界中。 “研讨与练习”:共三大题,其中第二大题含两小题。第一大题强调朗读和背诵,第二大题两小题是语言揣摩,第三大题是对修辞方法比喻的理解。“读一读,写一写”:共有14个词语。
    上表“课文前提示”和“课文前方框”都是教材上的原文,“课文后思考与练习”则作了些概括。很显然,旧教材在要求上显得繁难得多,而且这种繁难严重桎梏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更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地学。假如要严格完成这些思考和练习题,没有两课时显然是不行的。学生的朗读、学生的感悟、学生的探究,岂不都被这“繁难”的思考和练习所挤占了吗?而人教版的新课标实验教材则简略得多,方框中的要求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要求学生多朗读。课文后三个题目的设计也十分切合初一学生的实际。
    二、在编辑的体例和内容的安排上,三套教材都传承单元教学研究的成果,按一定的因素组元。
    单元教学自上世纪20年代提出后,一代代语文学人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建国后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按单元体例编写。新课标三套实验教材仍然传承这一研究成果,以单元切分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材一般一个学期安排六到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四到五篇课文,一个学期24到30篇课文。
    新课标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都力求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尤其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以栏目的形式概括每个单元的内容,另外两套教材虽然没有用明显的文字概括每个单元的内容,但从每一单元的内容可以推测出编者的编辑意图。我们还是用表格来说明这个问题。
    三套教材单元内容比较表
    人教版语文 语社版语文 苏教版语文
    第一单元 人生 感受生活 亲近文学
    第二单元 人生 体味爱心 金色年华
    第三单元 四季 亲近自然 民俗风情
    第四单元 科学 小说初识 多彩四季
    第五单元 亲情 想像世界 关注科学
    第六单元 想像 古代生活 奇思妙想
    第七单元 古代生活
   
    新课标三套实验教材除了同的一面外,也都各具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选文。过去曾强调过“一纲多本”,也确实出现过“多本”,但这里的“多本”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有“基本篇目”和“非基本篇目”的“政策要求”制约着大家,因此,编出来的教材,总是面目差不多。新课标教材,人教版30课41篇,语社版30课40篇,苏教版24课27篇,相同的篇目并不多。如下表:
    人教版 语社版 苏教版
    《春》 √ √ √
    《济南的冬天》 √ √ √
    《论语》 选十则 选六则
    《皇帝的新装》 √ √
    《古代诗歌五首》 选《观沧海》 无相应古诗歌单元 选《观沧海》
    《天上的街市》 √ √
    即便是上表这些相同的篇目,也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又适合初一学生学习。而绝大部分篇目都是旧有教材所难以见到的。这样选编,既能看见编选者的独到眼光,也体现了语文课文选材的丰富性。
    二、编排。人教版淡化了文体的概念,每个单元以内容的相同或者相近为依归,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既有诗歌(《理想》),又有散文(《短文两篇》、《我的信念》),还有古文(《〈论语〉十则》)。语社版基本上是以写作知识为经来编排的,第一单元将写事的文章编在一起,使学生明确怎样写一件事;第二单元是将写人的文章编排在一起,使学生明确怎样记人;第三单元将写景的文章编排在一起,要求学生练习写景;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则要求学生写童年的故事;第四单元是童话与科幻故事,写作要求则是要学生相应地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第六、第七单元是古诗文单元。苏教版则以栏目的形式组织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栏目名称,六个单元依次为“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这种以栏目的形式概括单元算是一种创新,这在过去的语文教材编写中是比较少见的。人教版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一个主题活动为统帅,使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互关联,互为影响,这是一个亮点。语社版则将口语交际、写作两线平行,再安排三次综合性学习。苏教版写作每个单元都有安排,而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穿插进行。人教版和语社版仍然传承过去那种“讲读(精读)、自读(略读)”的做法,将每个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人教版和语社版各有14篇略读课文。而苏教版全书24篇课文,则没有区分讲读(精读)和自读(略读)。苏教版另一富有创意的做法是在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有“诵读欣赏”。人教版和苏教版都没有将古诗文单独组元,而是穿插在有关单元之中,人教版安排了五篇古诗文,相当于一个单元,苏教版则只安排了两篇半古诗文,因为第三单元的“民俗风情”里的《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艾青的诗是现代诗。相对而言,语社版安排的古诗文量就大得多,共两个单元,10篇课文,占全册数30篇课文的33.33%。除此之外,各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附录,人教版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附有三篇名著导读文章,另附有《硬笔书法》、《写好硬笔行楷字》。语社版列有三篇附录:《名著引读(一)》、《汉字的形体》、《常用标点符号》。苏教版列有两篇附录:《应用文示例》、《名家书法欣赏》,苏教版还在书中安排了两个专题,一是“名著推荐与阅读”,一是“问题与讨论”。
    三、装帧。三套实验教材的装帧特色也十分鲜明。人教版封页分上下两部分,由上至下从白色过度到黄色,白色为主体;封面的上面部分以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作为背景,衬托“语文”二字,下半部分是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图。整个封面给人一种丰厚的文化意味。语社版封页以白色为背景,封面上面部分是遒劲有力的“语文”二字,下面部分配以古色古香的象形文字“文”的图案。封面这样设计,淡雅中透着厚重。苏教版封页由两种大的色彩构成,封底是深绿色,封面是浅黄色。封面上的“语文”二字、出版社名称、年级与册次竖排,衬底是竹简,给人一种文化的纵深感。
    由于教材还没有出齐,以上的比较也许显得十分肤浅。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人来比较研究新课标教材,并期望在这种比较研究中,能有更多更好的语文教材问世。只有这样,一个百花齐放而又富有时代感的新语文教学的春天才会来临。
   
    作者:陈祥俊
    本文已经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版)2002年第10期上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