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浅析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及应注意的问题
        ★★★
【字体:
浅析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及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袁秋杰    文摘来源:山东省临沭县玉山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7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必然充满生机活力。

一、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阅读作品最传统的基本方法就是还原作者本意。在作品中,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情感注入其中,这样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解读的第一步。

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目,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觉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作者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觉与思考。这样,“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了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并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作品中,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阅读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是阅读的本质。

二、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中心切实组织课堂教学

1、让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积蓄探索作品的情感。

我们阅读的作品,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而许多作者都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因此,在阅读作品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索作品作者,与作者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事业追求,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必定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作品的欲望。

比如在教《绿色蝈蝈》时,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法布尔。”(1)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知道他有什么杰出的贡献吗?(2)你了解法布尔的生活经历吗?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这样的设问,使作家作品的介绍,由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昆虫记》谈起,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为了专心于昆虫的研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迁居乡野小村,执著追求事业的精神;有的敬畏他视昆虫如生命的崇高品格……主动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2、让学生与作品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与作品的对话,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学生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但由于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比较贫乏,整体把握作品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文章主旨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铺路搭桥。

(1)、引导学生美读作品,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美读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

比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在引导学生找准本文的文眼“快乐”后,让学生探究:盲孩子为什么这么快乐?文中哪些句段描写了盲孩子的快乐呢?这些描写盲孩子快乐的句段,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的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

(2)整体感知作品,把握作品的主旋律。传统的教学始终以“教师教”的角色设计教学,而忽略了从整体去把握课文。新课标理念强调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要把握作品的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

如《绿色蝈蝈》这篇课文后面“练习一”就设有这样的问题: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有什么效果?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深入探究作品,体验作者的情感,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法布尔是如何具体观察介绍绿色蝈蝈的?他是带着怎样的感情介绍绿色蝈蝈的?我巧妙地将这篇课文后面“练习一”的问题,蕴含其中,为学生架设了整体感知作品、自主探究作品的桥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细心口味语言,真切地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实现了“新课标”所规定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要求。

(3)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活动的行为。”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及至制约着他对作品的接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可我们却往往忽略这样一个基本规律。用一成不变的同一个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主体,把作品作者看成是绝对的智者,把作品的思想看成是完全的结论,留给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容不得与作品的相左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一种愚昧的作品简单崇拜。“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体验、理解,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有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感觉、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力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的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体差异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3、让学生与自我对话,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如导学《绿色蝈蝈》,在这一环节上设问:法布尔的这种对小昆虫的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有没有类似的关爱小动物的经历?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法布尔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身边的人;由绿色蝈蝈联想到自然万物。让学生领悟到自然万物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鲜活的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标下,被解放了的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有着其无比的优越性,但在实践操作中,为避免“放羊式”的教学,还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

1、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要有互动性。新课标下,教师要转换角色,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民主的。双方应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促使着新的发展,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自主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有灵活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互助性,这就要求在活动方式上要有灵活性。比如说,在活动主体上,既要有教师讲,学生听,也要有学生讲,师生听;既要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在座位方式上,既要有马蹄式,也要有圆圈式;既要有秧田式,也要有小组式。在学习空间上,既要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要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要根据自主探究的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灵活而定。

3、自主探究学习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新课标下,应体现出一个扬弃的过程,但它并不是推翻、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前的那些优秀的东西也应该好好地加以总结和继承。对如一篇课文,不能仅过于注重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导向,而忽略了基础和能力,特别是字词的积累运用,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加以注意改进的。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逐渐变得要学、乐学、善学。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