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象征
那位著名的乡愁诗人跨过一湾浅浅的海峡,来到了大陆。
乡愁是什么样子?那晚,当我看到余光中先生那一头银发,我想,乡愁就是这样子的。那一头银发就是乡愁的象征,余光中就是乡愁的象征。以往余光中是诗歌里的,今夜他是那样的真实:标准的普通话,优美的诗篇,学贯中西的睿智,儒雅的风度,浪漫的情怀,勾勒出一个诗人、教授、学者的魅力。正是他的魅力,在南方的一座海滨城市的大学里有了一个诗的盛宴。一千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也坐满了听众。他们究竟是迷恋那首著名的诗《乡愁》?还是被余光中先生的魅力所倾倒?
富有磁力的声音在空气中缓缓流动着,余光中先生开始演讲了。听众的思绪随着余光中先生的叙述,在远古的唐诗宋词的竟境里陶醉,感受诗和音乐是怎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诗人还是以诗来抒发自己如大海一样的情感吧。那才是一个诗人的浪漫。余光中先生以娴熟的英语朗诵了他的译诗《湖心的茵岛》、《海之恋》。掌声响起来。他的英文是那样好,那样出色。第一次听英语诗的我,惊异英文诗也可以这样好听。余光中先生开始朗诵自己的诗了,听众一定以为是那首《乡愁》,却不是。他朗诵了《母难日》,那是对母亲的感恩。《雨声在说些什么》犹如一篇童话,听者被那意境迷住。还有《绝色》。余光中先生偏偏没有朗诵那首著名的《乡愁》。是不是有点让听众失望?也许是那首诗太有名了,流传太广了,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而余光中先生却说:“难道我就写了一首好诗吗?”听众笑了。余光中先生不止写了一首好诗,他出了十七本诗集,写了许多好诗,但在他的读者看来,那首《乡愁》诗最著名。似乎《乡愁》就是余光中,余光中就是《乡愁》。我还是忍不住引用这首他在四十多岁时写下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了/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之,谁不为诗中的乡愁动容。他的乡愁是深沉的,不止是对母亲,对新娘,它是博大的,那是华夏儿女的乡愁。回望千古,余光中的《乡愁》,可以和李白的《静夜思》一起成为千古乡愁名句而不朽。
跨过海峡,置身于祖国的山水中,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还是那样浓吗?余光中先生有很重的乡愁情结。这种中国文人的永恒的古典情结已融于他的血液中,散落在他的诗文的字里行间。《还乡》、《中国结》,还有很多、很多。乡愁是他诗文的一个永恒主题。他是一个乡愁诗人。
夜深了,演讲会在掌声中结束。去听余光中先生演讲,带了一本他的诗集《隔水观音》想得到他的签名。也许要求签名的人太多,他年龄大了,受不得劳累,演讲一结束,就被人簇拥着走了。这多少有些遗憾。走在灯火阑珊的街上,风有些凉,思绪还在余光中先生的诗中徘徊。我在想,在现代都市中,为生存日夜拼搏的人们还有乡愁吗?还有乡愁这种古典情怀吗?我只愿相信:还有。乡愁或多或少或淡或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乡愁在中秋的明月里,在独斟的酒杯里,在羁旅的小店里,在一封封家书里,也在新年的钟声里,没有了故乡,没有了乡愁,没有了家,去哪里寻根呢?于是,余光中先生为我们写下了著名的诗《乡愁》。他也成了乡愁诗人,成了乡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