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学习语言·借鉴写法·关注农村──选编传统课文《看云识天气》的几点理由
          ★★★
【字体:
学习语言·借鉴写法·关注农村──选编传统课文《看云识天气》的几点理由
作者:温立三    教案来源:人教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3
学习语言·借鉴写法·关注农村

──选编传统课文《看云识天气》的几点理由


温立三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标教材自2001年开始投入试验以来,不断有人质疑入选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一文,认为此文不宜选做课文,理由是:这篇自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今天看来已显得相当陈旧;在全国广大城乡,以气象卫星预报天气情况已完全取代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传统落后方式,文章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观念也已经过时。有一种最为极端的说法是,如果某篇文章既可以放在语文教材中,也可以放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中,那就说明这篇文章不该进入语文教材;《看云识天气》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把它放在地理教科书或地理教学参考书中可能更为合适。

这话乍一听起来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却不是那么回事。且不说这篇文章现在仍入选香港语文教材和内地人教版之外的语文教材之中;只想问一点:这篇文章难道真的没有让学生阅读的价值吗?回答是否定的。

拟从以下三方面阐述选编这篇文章的理由。

理由之一: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

当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中有一种值得商榷的趋势叫求新,而这“新”又往往指选文的“新”,而难有教育观念和教材体系的“新”。于是,只要课文是新的,内容能给人新鲜感(当然最好能给人一点心灵的触动),就能获得“青睐”;而这些“新”课文的语言是否过关,课文能否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范例,这似乎并不十分重要。当前语文教材建设中最值得忧虑的问题,我认为正在于此:由于诸多教材编者的文字功夫修炼不到火候和对教材语言的重视不够,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包括不少“新”课文的语言和编者撰写的语言),大不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时代。

语言要好向来是语文教材选文的一大标准,学生学习语文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习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看云识天气》是60年代朱泳燚先生参考有关材料改写的,经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老一辈教材编辑专家反复修改,可谓字字推敲,句句锤炼。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篇课文,几乎可以说一字不易。《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虽然不是什么名家名篇,但说它是一篇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则应该是站得住脚的,从它所经受的时间考验,从它的语言文字和篇章结构功夫来看,可以归入经典课文系列。如果这一点成立,那它就有资格入选教材。

学习这篇课文的语言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二是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对于后一个方面,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要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这篇课文的三道练习中,有一道是专门进行语言训练的,即模仿课文中的比喻句进行造句。这在语文学习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当前语文教改中淡化学生的语言学习,搞大而化之的所谓整体感知和漫无边际的课外延伸,这是不可取的,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理由之二:这篇文章是学生写作借鉴的好材料。

受中高考作文的影响,近些年作文教学中想像作文很时兴,而实用性作文教学受到削弱。这一导向使不少学生写作文爱天马行空,胡编乱造,写作实用文的能力则相对较差。实际上,实用文写作能力是学生写作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的语文生活中,这种能力比想像作文的能力更为重要,它更能考察一个学生的语言功夫和写作水平。《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先概述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再分写云和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最后写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全文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逻辑性强。课文的这种写法对学生写说明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范例。要说明一件事,首先要求条理分明,而不是层次混乱,盲无头绪;其次在说明时多用一点生动形象的语言,少一点平淡枯燥的文字,可以起到更好的说明效果,青少年学生更乐于接受。从语言角度说,这篇文章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写天上姿态万千的云,本身也是一种想像性表达,不过这种想像是以事实为依据,需要以深入的观察为前提。可以说,这篇文章形象性和逻辑性俱佳,完全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文。

理由之三:这篇文章是传播农村天气文化的好材料。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是对的,成绩也是明显的,但不可否认,某些课程在部分内容上存在一定的贵族化和城市化的倾向,却相对忽视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教育状况。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乡差别,在某些地方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没有有效的措施和机制对城乡差别问题作出积极的应对。表现在教材建设中,从编写理念、编写思路到具体的内容呈现,都过于聚焦城市和中等发达以上地区。在语文教材编写中,选文的城市化倾向比较突出,所选作品注重名家名篇,表现时代气息,反映现代观念,这是应该的,但也要有一些贴近农村孩子、让他们感到亲切的作品入选教材(这样的作品在各套教材中太少)。最近,国家教育部在修订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时强调要处理好五方面关系,其中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关系。这应该引起我们教材编者的充分重视。

以一个现代城市青年的眼光看,《看云识天气》也许土得掉碴,观念过时;但是,它与农村一些地区的实际是相符的,它与农民兄弟的感情是相通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时代的文明──神州大地并非处处都进入了工业和后工业时代。这篇文章中蕴含的天气文化是能够得到农民和农家子弟认同的。我们决不能把天气预报看成是个纯科技问题,同样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就像现在的日本韩国等,他们的物质生活很现代,但他们的文化观念却很传统。看云识天气这种农民“专利”在现代气象预报面前,从科技角度看似过时了,但它却是劳动人民祖祖辈辈积累并流传下来的生活经验的总结,看那些生动形象概括力强的天气谚语(《教师教学用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既是生活经验,又是语言精华,也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化传承。认识到这一点,也就理解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了:《看云识天气》是一篇表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题材的代表性选文。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没有了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