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九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故乡》人物和写作特点
        ★★★
【字体:
《故乡》人物和写作特点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康成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8

《故乡》人物和写作特点  

  吴登植  

  小说主要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寻求中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

  闰土这个人物虽有生活原型,但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是鲁迅家长工章运水父子的概括,也是他们同时代同命运的贫苦农民的概括。少年闰土敢月夜看瓜刺猹,会装弶逮鸟,知道沙地有跳鱼,海边有贝壳,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20年后,少时的勃勃英气荡然无存,苦难的生活把聪明机敏的闰土变成了板滞麻木的闰土了。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了”。作者不仅在外貌上描写闰土的变化,而且描写他心灵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压抑住炽烈的友谊,以“老爷”称呼;他不甘于自己的境遇,而不知如何摆脱,只是寄希望于香炉烛台,向渺茫的“神”顶礼膜拜。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地主的盘剥、军阀的统治,“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而闰土寄望于神佛,不反抗也不思反抗的麻木状态,则是走向革命的障碍。这样写闰土,表现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杨二嫂也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她是一个农村市镇上的小商贩。在“我”的孩童时期,她终日坐在店里,擦着白粉,以姿色招徕生意,“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不但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而且变得更加势利贪小了。为了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不惜无中生有,曲意奉迎,说什么“我”“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等;为了一个狗气杀,竟凭空栽赃诬陷,这些都是病态社会的反映。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通过杨二嫂更深刻广泛地暴露了旧社会的腐败残酷,连借色相招徕生意的“豆腐西施”也被挤压成了泼妇式的“细脚伶仃的圆规”了。杨二嫂是个既可恨可鄙又可怜的人物。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我”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但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憧憬新生活,希望大家一起起来,创造一种“未经生活过的”理想生活。“我”回乡看到面目全非的故乡,心不禁悲凉起来,反映对故乡遭受荼毒的悲愤,而绝不是对自己封建家庭的衰落表示惋惜。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我”与闰土的两次会面。后一次会面时,“我”“慌忙站起来,迎上前去”,“啊!闰土哥,——你来了……”这感人的描写表现“我”对人民的热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当“我”发现闰土的隔膜,“打了个寒噤”,“说不出话”,感到悲哀和压抑;当“我”看到闰土被折磨得像个木偶人时,心情沉重;当闰土叫“我”老爷时,心情更悲痛,但对闰土不觉悟,要香炉等则持否定态度,殷切盼望他醒悟。“我”寄希望于未来,却又感到渺茫。但这个矛盾,并不使“我”感到悲观消极。他大胆否定如自己“辛苦展转”的生活,如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如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而要追求新生活,而且坚信只要大家都来走路,新路是可以走出来的。

  《故乡》是一篇很成功的短篇小说,具有鲁迅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

  对照是它的独到特色。在对照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反映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照,反映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于逾越;闰土与杨二嫂两个典型的对照,表现了作者对闰土的崇敬与同情;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照,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对照,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对照,反映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运用景物描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开头的景物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悲凉的心情;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神异”图画,创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闰土的热爱;离乡时的景物创造了静谧的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表现人物。例如杨二嫂,就完全可以从语言看出这个人的思想性格来。“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声音也表示着。”杨二嫂锋利尖刻、咄咄逼人的语言,就活脱出她小市民的形象。

  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小说结构流转自如,疏密有致,浓淡相间。“我”的活动贯穿全文,以“我”的回忆与感受刻画人物,展开议论,挥洒自如,行文自然流畅。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