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陋室铭》导学提纲
        
【字体:
《陋室铭》导学提纲
作者:王秀华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9

一、预习

1、流利的背诵课文,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西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记出你暂时不能理解的语句。

3、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山不在高,有仙则  2)水不在深,有龙则

3是陋室,吾德   4)可以素琴,金经。

5)无丝竹耳,无案牍劳形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翻译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5)    何陋之有?

5、熟记对偶句的含义

   对偶句的含义:(1)上下句字数相等   2)结构相同

                3)词性相对         4)意思密切相关

   从文中任选三组对偶句,用正楷字抄写下来并翻译。   

二、诊断性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鸿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是陋室,惟吾德

    可以素琴,金经。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默写三组对偶句。

三、学习目标

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2、            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四、导学提纲

1、            结合注释,弄清全文大意,背诵全文。

2、            本文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3、            本文可分三层,请问该怎样划分?

4、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5、            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山和水来比         “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仙和龙来比            名和灵来比                

6、            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第二问可联系修辞手法回答)

7、            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8、            最后一层作者用草庐和云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9、            文章结尾引孔子的名言意在表明什么态度?


五、巩固性练习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2、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        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4、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5、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二)、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 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 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 表明了以古人名贤自比的志趣。


六、形成性测试题

(一)、填空

   《陋室铭》作者            代诗人。以前我们学过他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句                    

形象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

(二)、简答:

1、《陋室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陋室铭》描写陋室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三)翻译句子

1、            何陋之有?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备课人

王秀华

科目

语文

年级

使用人

初一备课组

备课时间

310

课题

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

四、诵读全文。

1、教师范读,并正音。

2、学生结合注解,联系导学提纲,思考问题。

3、教师解难答疑,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目标。

五、背诵全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