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为、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本文深入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主题。 
[教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最近大家都看过《同一首歌》栏目举办的“爱心大行动”,演艺界各位朋友为社会奉献爱心,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和睦的人际关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怎样呢?我们今天来欣赏莫泊桑的小说: 
[板题]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提问): 
莫泊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俊友》(补充)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美,欧亨利;俄国,栔诃夫。)这三位作家惯用幽默讽刺的手法,作品读来让人深思,让人惊醒。 
2、这篇小说有几个主要人物?(提问) 
明确:“我”、于勒、菲利普夫妇 
二、新课讲授: 
小说有哪三大要素?(提问) 
明确:人物、情节、环境 
(一)、明确本节课所讲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分为三大块:1、把握小说的情节;2、人物形象分析;3、理解本文的主题。 
(二)把握小说的情节: 
提示:(小黑板) 
开端:(        )于勒       发展:(        )于勒 
高潮:(        )于勒       结局:(        )于勒 
明确:盼于勒、 赞于勒、遇于勒(恨)、躲于勒      
(三)、人物形象分析: 
话题选说:(小黑板) 
用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去分析人物形象. 
1、于勒是一个                    的人。 
2、菲利普夫妇又是是一个                    的人。 
(教师视学生回答情况作一点拨) 
(四)、理解本文的主题: 
1、听录音,熟悉客文内容。 
要求:边听录音边找出客文前后对于于勒称呼的词语。(提问)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分组讨论)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明确:(指名回答后,教师作一点拨)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的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分组讨论)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指名回答后,教师作一点拨) 
             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师引导分析)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在变,对于勒的态度在变,这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生答: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又是什么?(生答:钱)这就形象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三、总结全文: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却截然不同。不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我们都需要爱心。下面我们听一首歌结束这节课。 
[作业]:口头作文(小黑板) 
1、假如破了产又重新潦倒的于勒找到了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情景? 
2、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时,他们的表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