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下 >> 八下五单元 >> 教案正文
《马说》教案设计18
        ★★★
【字体:
《马说》教案设计18
作者:tg0313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9

23.马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3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