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三、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六、教学方法
激趣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及讲解停顿。
(四)讲解学生作业(翻译全文)进而解决本文的重点字句。
目的:解决教学目标一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4、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再请学生起来翻译课文第一、三段
目的:使全体学生对本文大意有进一步了解。
(六)在学生整体感知本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
目的:解决教学目标二
方式:提出问题,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
问题: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
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1、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有了识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发现。
2、(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存在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
(七)提出问题,进行课文内容拓展。
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念呢?是不是仍象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又或是怎样呢?
目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考习惯。
(八)总结全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赏识人才的人,本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九)背诵本文
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分任务的完成本文的背诵,争取当堂背出全文。
(十)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