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下 >> 七下四单元 >> 教案正文
《社戏》教学设计19
        ★★★
【字体:
《社戏》教学设计19
作者:小凡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社戏》课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5、通过作者对江南水乡景物的描写,对学生进行家乡环保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烂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们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向往。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不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充满怀恋,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对文中的乐趣也会感同身受。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絮叨             

撺摄                  漂渺  

三、整体感悟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把握小说内容。

———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由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第14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节到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 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并大声朗读。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进一步理解课文,找出景物描写的语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听写生字词

        2)文章结构

二、学习第一部分

(一)、分组朗读,思考:

1、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作用:a、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b、为下文看社戏作铺垫)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3、“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在这里得到的“优待”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

——引用、借代。

——(1)小朋友们“伴我游戏”。(2)钓到的“虾照例是归我吃的”。(3)“我” 这位客人“几乎是公共的”

——热情好客,彼此平等,没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三.学习第二部分(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一)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思考:

1、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明确: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我”看不到社戏而心情沮丧?

——(1)“这一天我不钓虾……少吃”(2)“吃饭之后……只有我不开口”

 

3、后来“我”可以去看戏的原因有哪些?

——(1)八叔的船回来了。(2)少年们和我一同去。(3)双喜写包票

 

4、双喜说服祖母的三条理由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品质特点?

——(1)船又大;(2)迅哥儿向来不乱跑;(3)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是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充满自信的少年。

 

(二)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1、“我的很重的心……说不出的大”一句中“很重的心”指什么?“轻松”和“舒展”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指不能去看戏的沮丧、压抑的心情。

——能够看戏的欢喜轻快的心情。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
——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1说一说“我”所见的句子

2、说说“我”所闻的句子
3、
说说从嗅觉角度来写的句子
4
从感觉角度来写的,谁来说说


——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
         
有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
         
有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
         
有味:豆麦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3、品味美词:从色彩 气味 声音 心情 动态方面品味。例如

     “朦胧”用得好,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潺潺”写出了水声美

     “仙境”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轻松”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情。

     “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四、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写景的传神。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第二部分的第三层(第14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了解一下“老生”等行当在戏曲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学习第二部分的第四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1、“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这句中的“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什么?“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2、“这一次船头……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起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

——突出摇船的技术高。

——(去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 这样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缜密。)

 

3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我们还要思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4、在文中找出描写阿发和双喜的句子,并说说从中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表现了阿发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

——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考虑周到、正直机灵的性格特征。

 

四、学习第三部分(第31节到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1、“请客?——这是应该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六一公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宽厚,好客。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3
、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
——(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

 

4、课文结尾一段应该怎样理解?

——那夜的豆,那夜的戏好在充满了乡村生活的乐趣,以及少年朋友们的真挚友谊,这是日后看戏和吃豆无法比拟的。“那夜的豆,那夜的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

 

五、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

A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1)详写的是:C D E F

2)略写的是:A B G

六、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对“我”十一、二岁时和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