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上 >> 七上五单元 >> 教案正文
不错失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风筝》的教学案例
        ★★★
【字体:
不错失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风筝》的教学案例
作者:爱扑狗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不错失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风筝》的教学案例

 

背景:《风筝》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作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这是一篇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的散文。写了鲁迅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文章笔触细腻,情感凄婉,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我在教学本文时,特别注重结合社会背景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本文所体现出来的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的亲情。除此之外,我觉得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也有必要落实。虽然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鲁迅作品的节选《少年闰土》,但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节选部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决少涉及意味深刻的句子,同时对鲁迅先生生平和代表作也只要求作宏观上的了解。根据新课标初中阶段在阅读方面的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作为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鲁迅,无论是他的生平、主要代表作,或是他的创作特色,都是教学的重点。

案例:在教授鲁迅先生的《风筝》时,我以温馨的亲情导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感的氛围。之后请一个同学介绍他(她)心目当中的鲁迅,一个同学信心十足的举手发表意见:鲁迅,原名周树人,绍兴人,他的代表作有《阿Q正传》(Q字学生读成英文当中的/kju:/)、《野草》。表面上看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我理应表扬一下该同学具有比较宽的知识面,然后再强调、补充一下鲁迅有关知识就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了,可是我的教学进度却在这个同学的回答中暂停了。因为学生犯了一个隐秘的错误,把阿guì,读成了阿/kju:/(英文当中的发音)。我突然间意识到这正是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的契机。于是,我就试探性地问:这个读《阿Q正传》(/kju:/)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是的!我又问:真的就读《阿Q正传》(/kju:/)吗?有的同学还是很肯定的回答是的,有的同学则被我这么一问迷惑了。顺势我就解开谜底:这个应该读《阿Q正传》(guì),学生们哗然。有几个学生开始跟我争辩:“我们小学老师就跟我们说读《阿Q正传》(/kju:/)的。”我又一次的强调准确的读法应该是阿guì。话音刚落,一个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突然挑衅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要读阿guì呀?看的出他想刁难我。我原可以假装没有听到继续讲新课。因为一来这堂课已经耽误了许多时间,二来这个同学上课老打岔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破坏课堂气氛,要是我一本正经的回答他随便提出的问题,这不是助长他的“气焰”吗!讲还是不讲,我犹豫了一会,在短暂的思想斗争后最后我还是选择解答,因为我有一个信念:在课堂上不错失任何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鲁迅在《Q正传》序当中提到他本人也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曾想阿Quei,究竟是阿桂还是阿贵呢?如果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但是这个没人知道,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如果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可他又是孤身一人,所以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鲁迅说他还曾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也没有查到并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最后只得用英文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学生听得很出神,个个恍然大悟尤其是那个提问的学生,这时也听得特别认真,生怕漏听了一个关键点。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后,接下去的时间,学生都很好的融入课堂,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评价与反思:这节课上我对Q正传》的读法这个问题做了重点讲解,从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来看,似乎有点“小题大做”“本末倒置”了,但我觉得这样处理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一、让学生“不经意的一问”变的有意义

新课标指引下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没有思想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随时会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疑问。这也正是新课标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珍视学生提出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热情地去解决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很乐意的解答,并因此受到表扬,于是就更加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营造出一个置疑性学习的氛围,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那是不是意味着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仔细解答呢?那倒未必。有不少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哗众取宠,提一些“怪问题”,或是与课堂内容没有关联的“废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拨开迷雾,找寻其中隐含着的有价值的问题。这势必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修炼出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需要不断扩充、更新知识;需要钻研教材,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等等。总的来说,教师要在最大限度上成为一个“全才”,在课堂上高屋建瓴,立足教材的一个点,辐射出去一个知识的面。

二、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新课标中明确提到初中阶段目标,在阅读方面,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这块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偏废,但是也要注意讲授的方式。如果专门挑时间,列专题给学生“灌输”往往适得其反,不如碰到一个知识点,就吃透它,日积月累收获也就颇丰了。或是借学生提问为跳板给学生讲授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有疑而问,教师有问必答,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就高了,学习效率随之也高了。

三、课堂无限大

我们现在学习语文,是从宏观上来说的,要学的是“大语文”,务必做到一切有用的知识都为我所用。我们常鼓励学生积极拓展知识面,让学生有意识的在课外自我汲取营养。但何不好好利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呢?教师大可以充分发挥了课堂优势,充分拓展课堂知识的外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不要错失学生任何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要吝啬你的回答,也许这些问题往往是“半遮面”的,那是因为它正等着老师去发现它,去揭开它的“面纱”,给学生以真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