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上 >> 七上二单元 >> 教案正文
《行道树》教案设计16
      ★★★★
【字体:
《行道树》教案设计16
作者:cxgdp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行道树》教学设计

 [教学蓝图]

张晓风的《行道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的精神。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形象而富有哲理。想要品出个中滋味,重在朗读,有效地读,反复地读,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所创造的意境中去,深入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精神境界中去,从而领略文章的主旨,品味语言之美,运笔之妙,使作品中的醇厚之情深入学生的心灵;教师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形象而充满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评价形象化的语言,由此感受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型]

自读——研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MTV《好大一棵树》,创设氛围。

2.请学生谈感受,而后教师由此导入课文: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看看作者笔下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说明]    音乐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让学生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境地;音乐让课堂形成感人的氛围,学生的心灵将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的共鸣是真切的、长久的。这种导语的设计,旨在有意识地在作品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默读是为了训练速读能力和记忆力。)

2.竞读比赛。

或分组赛,或对手赛。师生共同点评,强调朗读不仅要做到读音正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

(竞读既能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具体感知和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情。)

3.齐声朗读。

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尽量按朗读评价标准去读。还可以加一个要求:读的时候要眼到、口到、心到,脑海中要映现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朗读全文,一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重要的是体会语言、情感方面的特点,映现画面的目的是为进入意境作基础。)

[说明]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三、赏析揣摩,品味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语段。

2.学生朗读各自喜欢的语段。老师点拨学生从思想、内容、语言等角度分析评价。

[说明]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引导到入口处,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和表述,使他们主动介入审美思维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

四、质疑交流,深入研读。

1.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提出有价值、值得深究的问题。

2.合作研讨。

教师进行组织、调控,将疑难问题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解决。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教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也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拓展延伸。

1.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说明]   “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 (王国维)

这里设计的两个迁移式提问发挥了语文教材“情”与“美”的特点,着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六、迁移训练。

花草树木本无情,只因观察者充满情感去观察,万物才有了灵性。请你带着情感去观察某一植物,然后以这一植物的口吻写一小段话。

(意在读写结合,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