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时文杂文 >> 阅读正文
谴责孩子是容易的
          ★★★
【字体:
谴责孩子是容易的
作者:徐迅雷    阅读来源:红网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4
  一位十七八岁的女孩,靠在一辆公交车前阻止车子前行,起因仅仅是妈妈没有给她买衣服,女孩就与母亲在车上发生争执:“你为什么不给我买啊!”(3月21日《齐鲁晚报》)这个新闻的震撼力是强大的,看看网友评论,就知道群情如何之激愤了:“扇死这个小兔崽子”、“不如当初把她射在墙上”、“这种儿女不懂得爹娘的辛苦,应拉去枪毙”……
  
  不管女孩是未成年的十七岁还是已成年的十八岁,从心智年龄看,我们只能把她看成是未成年人。谴责未成年孩子是容易的,然而,孩子背后是父母,是学校,是社会,是关乎孩子成长的环境。我始终认为:世上本无差生,教的人坏了,于是有了差生。这位“十七八岁的女孩”,如果属于“差生”的话,那根源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教的人”——老师、家长、成年人。
  
  诗人辛波丝卡说:“我们何其幸运,无法确知,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然而,人类的一大恐惧就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广义地理解“未来”,我们似乎陷入了对未来、对未来一代“不确定”、“无法确知”的“恐惧”。但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从来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没有哪一代会是“垮掉的一代”。我们真正应该忧虑的,是我们成年人自己。
  
  现实是不容乐观的:在过去5年中,未成年人犯罪增长68%,专家估计未来5年这个数字还要增长;媒体刚刚报道了“女儿感冒妈心疼,坐着飞机来送药”的消息;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比较了中日学生在夏令营中的表现,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以致我国学生“实践能力弱,自主能力弱,亲子沟通弱,休闲娱乐弱”——在这个“女孩阻止公交车”事件中,母女之间的“亲子沟通”弱得没样子是肯定的了。面对这一切,我们要看到,孩子之“湖”的真正源头不在湖水本身,而在“源泉”。这“源泉”就是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毁人不倦”的中国教育。
  
  古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现实却不是这样,大多是“上孝下”——长辈无微不至地“孝敬”晚辈。但你瞧美国家长的育儿之道,他们从一岁半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了,在美国餐馆,父母吃自己的,孩子也是吃自己的——即便他们只能坐在专用的婴儿座位上,吃得满脸花满身油,家长也只是给孩子擦擦脸,再任由他们去“糟蹋”。这在中国家长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幼儿园的老师认为,孩子从1岁半起,就应该开始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了,这对孩子和家长双方都有好处。当我们忙乎着“隔代亲”的时候,日本的爷爷奶奶对于第三代则是基本撒手不管。这,就是对养育下一代的本质不同。
  
  我们的教育,结果是“听话的孩子变成奴才了,不听话的变成愤青了”;看起来都是对下一代的关爱,但“是”与“非”仅仅咫尺之遥。我们要明白:电脑键盘上的F1与赛车场上的F1是两回事,流行语“小样”与报社工作用语“小样”也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把相近的两者混为一谈,那么,最终导致我们的孩子都是被鄙视的“小样”。
  
  面对“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出来一个模样”的培养模式,作为成年人,我们要真正倾听孩子内心最深处的轰鸣;今天,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多“读”一点、少“学”一点了;千万不要再让孩子在“彻爱”中“发育”,因为那样对孩子是由“斩首”变为“凌迟”。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