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书评点击 >> 阅读正文
哈利·波特填补当代童话虚空
        ★★★
【字体:
哈利·波特填补当代童话虚空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6
  7月16日清晨,《哈利·波特》第六集真的来了。像外文书店一样,多家参加全球首发的书店前早早排起了长龙。不过,发生在“长龙”周围的情节惊人相似,许多孩子连书也不翻一下,直接掏腰包买书。

  天知道这本英文大部头孩子们能否“啃”得动?初二男生于北辰说,借助字典能看个大概。一位家长认为,本土作家的作品语感不一样,这对孩子词汇的积累、语言的理解大有

裨益。而更多买原版书的小读者心里还存有更大的愿望,将来中文版出来了,两个版本一起看更有趣。

  在整个文学创作低迷的今天,哈利·波特有这么大的魅力,把孩子们从游戏机、动漫、网络、影视拉回到书桌前,安安静静地看书,有专家甚至认为,这是新世纪世界文学的重大事件。第六集《哈利·波特》英文版在北京的热闹面世,引来专家从孩子的阅读取向和阅读心理进行深入分析。

  尽管《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里的小红帽、白雪公主、丑小鸭、野天鹅、豌豆公主世界闻名,尽管中国的孙悟空、哪吒、神笔马良家喻户晓,尽管书架上翻来覆去尽是这些老面孔,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林却认为,这些童话人物离现今的生活太遥远,孩子们会喜欢小红帽,但他们可能会觉得不过瘾。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哈利·波特更能满足孩子的强烈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全根教授认为,如今的孩子喜欢有头有尾、有张有弛的故事,哈利·波特更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再有,作者非常聪明,写的虽说是魔法学校的故事,但学校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又格外亲切。

  王全根教授认为《哈利·波特》其最大特色是替儿童说话,站在儿童本位争取儿童的符号权利,在整个社会,一切符号都由成年人掌握,读物、媒体都是成人意识、成人观念,作为弱势群体的少儿很难有自己的天地,因此这就造就了低龄化写作的盛行和发行量的不断攀升。

  中国孩子对哈利的狂热让人自然联想起当代童话创作现状。连孩子们都清楚,在中国自从郑渊洁之后,产生较大影响的童话作家越来越少。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成人的文化心理方面,诸如想像力、纯洁性、爱和关怀上有所不足,也可能是对童话创作的扶持不够等。虽说从事童话创作的作家少,优秀的童话作品更是稀缺,中国的童话需求缺口却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我为哈利狂”的原因。(路艳霞)

(编辑 小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