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天的某日,卡帕接受美国杂志《科利尔》战地摄影任务前往英国。他在船上即遭遇了一场英德战舰的近距离激战,卡帕当即为《科利尔》杂志完成了“北大西洋战役”的图片报道。然后在伦敦入伍,作为美国战地记者,奔赴北非报道战事。1943年春,他跟随进攻西西里岛的美军空降兵一起跳伞降落,最先报道了这场战事,并成为其他战地记者的采访对象。其时,他已转到美国《生活》杂志工作。
西西里攻势宣告了盟军即将展开对欧洲大陆的进攻,卡帕随首批进攻部队奔赴前线。1944年6月6日,他和美军士兵乘驳船,在离法国西岸十英里处抢滩登陆。这就是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扭转欧洲战局的关键一役,彻底挫败了法西斯西线牢不可破的神话。我们曾经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长达数十分钟的开场里,目睹过这次抢滩登陆的惨烈,但卡帕却为我们拍出了最为珍贵的历史照片。
奥马哈海滩上烟雾弥漫,戳满了张牙舞爪的铁架障碍和铁丝网,缭乱得恍若一处超现实主义境地,迎面而来的是德国机枪的轰狂扫射。士兵们下了驳船,趟水前进强行登陆,尸体随着海潮翻腾,美军的两栖坦克被烧坏、驳船被击沉。在此背景下,在死亡的恐惧中,卡帕浑身发抖,疯狂“乱拍”出一组“失焦”的照片。这些照片焦点偏废,焦距不准,曝光不成功,画面模糊,并且缺乏构图,但却无限逼真地记录了战况,是对这场坚苦卓绝的登陆最好的报道,而其他的同行记者只是躲在运送驳船的母船里,根本没有下海。
与其说卡帕是个战地记者,倒不如说他是个冒险家,或者说他是手持照相机而非枪械的冲锋陷阵的另类士兵。他说过:“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他可以把他押在这匹马或者那匹马上,也可以在最后一刻把赌注放回口袋里。我是个赌徒。”卡帕坚持奔走在战事的核心地带,他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他所拍的士兵照片往往就成了这个士兵的遗像,因此他痛恨自己的职业。“这些照片是给丧事承办者们用的,而我并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如果我要参加那些阵亡士兵的葬礼,我发誓,我一定要和他们一起在战场上战斗过。”卡帕和士兵一起把生命押在了炮火中。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这是他最著名的一句话。他在诺曼底登陆现场的摄影行动,为战地记者塑造了行业精神典范。他的“失焦”,并不能掩盖其作品的伟大,正相反,它隐喻了一个简朴的道理:战争就是和平、安宁、文明的“失焦”。
卡帕的战地照片是对战争的冷静诅咒,《失焦》中的文字却不乏幽默机智,极富人性感。卡帕叙述的是亲历,但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小说手法,他跟伦敦女子“粉红头”的恋情隐约贯穿全书。这当然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当卡帕最后从战场回到伦敦,次日早上,伦敦报纸的头版用不同寻常的粗体字写着:“欧洲战争结束了”。而卡帕和“粉红头”的爱情也结束了,留下的仅仅是故事中的浪漫和伤感。
美国摄影家阿瑟·罗思坦的《纪实摄影》有一段关于“罗伯特·卡帕的英勇事迹”的文字:“二战后,卡帕原本希望成为‘失业的战地摄影师’,但1948年他却又跑到以色列去记录那个新成立国家的斗争。1954年,他在越南拍摄法国作战部队时被地雷炸死。卡帕在18年间拍摄了5次战争,遗留给后世一项人性的勇气———他个人的和永远保存在他照片中的那些人的勇气。海明威写道:“他是个很好的朋友,也是个伟大而非常勇敢的摄影家。命运如此捉弄他,是我们每个人的不幸。那对卡帕真是特别不幸,他精力这么充沛,想到他死了,令人终日难过。‘罗伯特·卡帕创作了一份反战的遗言,也为它付出性命。”(马策)
《失焦》 作者:(匈)罗伯特·卡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定价: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