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书评点击 >> 阅读正文
人生不是艺术,艺术不是生活
        ★★★
【字体:
人生不是艺术,艺术不是生活
作者:新浪    阅读来源:中华读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4
竹编暖水壶、茶缸、旧式木凳子、革命招贴画……褪色的岁月仿佛重现眼前。在新专辑《生于六十年代》的歌声中,刘欢微笑着走上台。

  在这一期的《艺术人生》的录制现场,大屏幕再现年少时曾经欢笑玩耍的胡同,所有的道具已经在今天的生活中淡去,怀旧的音符却在奏响年轻时代的回忆。当刘欢的小学老师一声令下,“刘欢的同学都起立吧”,一群成熟稳重的、久违了的儿时朋友齐刷刷地站了起 来,钢琴已经听不出旋律,只有掌声代言。刘欢双手掩面而泣,现场的许多人泪已潸然……

  在《《艺术人生》:超越平凡的人生艺术》一书中,记录着这一期《艺术人生》节目的录制现场。《艺术人生:超越平凡的人生艺术》收录了赵本山、杨澜、陈坤、于洋、王家卫、梁朝伟等艺术家和明星作客《艺术人生》的17期访谈及幕后故事,其中包括红楼梦剧组和主持人系列等带有“集体记忆”性质的“再回首”系列精选,《生于六十年代人》就是其中之一。

  每个人都似在不可预测的命运中浮沉,艺术家们在这个大时代中命运的起伏都足以让普通大众感同身受。《艺术人生:超越平凡的人生艺术》叙说的是艺术人生独一无二的故事,表达的则是大众共鸣的情感和思想。

  赵本山,当属于自己的快乐成为一种职业行为时,我们体会到了这位“幽默男人”人后的沉重。一个历经苦难的人此时经受的是另一种辛苦,锦衣玉食、功成名就却疲惫不堪,想想应对媒体的滔滔不绝,想想台下如雷的掌声,所谓成就,便在瞬间消解成沧桑了……

  明星和艺术家卸去艺术装饰,还原普通人的“真实”,让观众看到他们风光的背后,其娱乐性不言而喻。《艺术人生》刻意营造温暖、感性、怀旧、人情融融的荧屏美学风格,甚至被观众诟病为矫情、煽情。不过,明星叙事,无论是对艺术的怀旧,还是对生活的情感宣泄,其实也是表达了或者说契合了现代人漂泊无依的灵魂寻求自我慰藉和救赎的需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怀旧,往昔似乎只有在不断地怀旧当中才被记忆承载;每个人也都需要情感慰藉,感动自己或者感动别人,感性神经才能得到舒张。

  在大众传媒的视野里,明星叙事更典型化。无论是张艺谋还是陈凯歌,刘欢还是王志文,制作他们的节目就是竖起了一个时代的镜子,揽镜自照,可以找到自己的青春或当下的处境。

  电视栏目所能承载的使命是有限的,我们并不能苛求太多。令人欣慰的是,《艺术人生》在努力追求超越,即不仅仅是在捕捉和再现明星个人的、生活的、娱乐的感性和细节,而是力求把节目“知识分子化”,深刻透视和展现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使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免俗,具有了一定人文深度和情感张力。

  《艺术人生》记录的,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通过“集体记忆”性的主题策划节目,将这个对话空间不断扩大,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生于六十年代人》、《我的父亲母亲》、《温暖2003年》等等,《艺术人生》不再局限于明星个人的生命历程,而将视角置于民族的、集体的历程和情感之中,包括后来出现的“再聚首”系列,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人生》在探讨人生、沟通情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譬如《生于六十年代人》。人生如戏,在变迁和冲突的大时代中,个人活在当下,却总由时代的轨迹来界定,并不能理解自身遭遇的困境或享受的幸福与时代的起伏跌宕之间的联系,这是每个普通人共同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处境。节目展示了生活化的真实,回味生命的沉淀。那些经久传唱的经典老歌以轻缓的节奏和配器奏响,仿佛岁月的曼陀铃,在艺术和人生的舞台上轻轻弹拨。它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独特的:心底里总会泛起阵阵的温馨或难言的伤感。

  经由记录和再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个体的叙事与生命体验,《艺术人生:超越平凡的人生艺术》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艺术人生》的终极理想:“用文化引导娱乐。”“中国社会巨大的变迁带给人们普遍的信仰游离,社会需要活动于幕前的公众人物带来清新的思想和有力量的作品。”栏目制片人王峥如是说,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大众传媒的文化担当与娱乐功能之间,《艺术人生》找到了平衡点。(郑豪杰)

(编辑 小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