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文人墨客 >> 阅读正文
[组图]创作与处世既传统又现代的贾平凹
        ★★★★
【字体:
创作与处世既传统又现代的贾平凹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3

贾平凹近影

  贾平凹平和冲淡的神态和他的名气好像形成了一种反差,许多年来贾平凹都是受人关注的名人,他已经出版了12部长篇小说,几乎每部作品都引起很大反响,最近出的《秦腔》又在文坛内外形成了冲击波;他的散文今年又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他的名气风生水起,在深圳见到的他本人,却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一口浓浓的陕西口音,一双眼睛很有神,

仿佛能明察秋毫。

  获散文奖很高兴

  说到他获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表示很高兴,过去他获过全国优秀小说奖,获鲁迅文学奖这是第一次。说起散文,他颇有谈兴,他大学毕业时把古代散文的重要作品都看了一遍,尤其喜欢明清散文,像张岱、归有光有几篇散文写得好得很。他把《古文观止》中收集的那些作家的另外作品或是文集找来读,那些文集中也就五六篇抒情散文,大量的是表、奏、铭、序跋、书法和辩文之类谈天说地的篇什。抒情散文偶然得之才能写好,老写抒情散文越写气量越小,哪有那么多的情要抒?现在很多人为发表而写抒情散文,不可能写好。真正好的散文并不仅仅在那些我们通常认为的优美呀,诗意呀的抒情,它不在乎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

  《秦腔》为故乡立碑

  贾平凹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秦腔》据他自己说是为故乡立了一块碑,为了忘却的回忆,作品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的生存状态。贾平凹说:“现在我每次回故乡,感觉农村的气散了,和过去不一样了,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青壮劳力都走了,只有老弱病残留在家中,我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总想写写我感受到的东西。”贾平凹的每部作品总是有所变化,在叙述角度和文字上不同于以前的作品,在他看来,《秦腔》看似写了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骨子里却极有分寸,农村的文化形态就表现在日常琐碎生活中,他要回归原生的生活情状,于浑然天成中抵达本质的真实。对于这种写法,作家要冒一定的风险,有些评论家读后就反映难读,贾平凹说:“难读不一定是坏事,慢慢读才能领会。”贾平凹最在乎老家人的反应,他的一位朋友以《秦腔》后记为线索拍了一部专题片带回贾平凹的故乡放了,故乡的人看完流泪了,捎话来说:“平娃没忘咱,给咱说话呢。”贾平凹听了很感动,老家的人认可,他就放心了。《秦腔》在文学圈里也得到了肯定,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专家们对《秦腔》给予好评,贾平凹对此感到欣慰。《秦腔》也得到了读者的承认,首印15万一售而空,一个月内又加印了3万。从这三方面来说,贾平凹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部作品耗去了他三年时间,动笔写了两年,还要反复修改,写完后觉得很劳累。

  创作与处世

  写完《秦腔》他打算暂时不写长篇,写些中短篇,贾平凹开玩笑地说:“我不可能去写省长,搞不懂人家,我只能写最基层的人,写从农村到城市的打工者,比如收破烂的。”评论家谢有顺认为:贾平凹是被人公认的当代最有传统文人意识的作家之一,可他的作品内部的精神指向却不但不传统,而且还深具现代意识。他的作品都有很写实的面貌,都有很丰富的事实、经验和细节,但他又没有停留在事实和经验层面上,而是由此构筑起了一个广阔的意蕴空间,来伸张自己的写作理想。贾平凹很赞同他的观点,他说:“我主张作品境界、内涵上一定要借鉴西方现代意识,而形式上又坚持民族的。”他不同意“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提法,认为民族的东西若缺乏世界性,就永远走不向世界。任何宗教、哲学、艺术在最高层面是相同和一致的。

  谈到自己在创作上所受的影响,贾平凹说自己最早受孙犁的影响,10多岁在农村时,他读了一本没皮的书,读得很入迷,上大学后才知道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那时他还模仿《水浒传》里的故事记日记。上大学后喜欢过沈从文、苏东坡,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和《聊斋志异》,慢慢地摆脱开模仿,走自己的路。现在他读的书很杂。

  贾平凹把自己定位为城乡结合者,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从农村到城市的人,还带有农村观念。他说自己性格内向,不爱见人,他的处世哲学是:做人要善良、宽容,不伤害任何人,想得开。他本来多病,自称是文坛著名的病人,现在却是神康体健,他总结出有两点可以使自己健康,那就是精神放松和多做好事。(杨鸥)

  图书连载:



秦腔

  (编辑:点儿)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