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文人墨客 >> 阅读正文
冯德英育《苦菜花》红色经典盛开半世纪
        ★★★★
【字体:
冯德英育《苦菜花》红色经典盛开半世纪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北京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22

  作为红色经典的长篇小说及同名电影《苦菜花》,曾在上个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眼下,由王冀邢导演的二十集电视剧《苦菜花》每晚有四五个频道同时播出,在荧屏呈新一轮的绽放。本报记者昨晚电话采访《苦菜花》作者、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青岛政协副主席冯德英先生。

  记者:对于观众来说,曲云饰演的母亲已成为一种经典记忆,看电视剧我的第一感觉

就是,陈小艺比电影中的母亲年轻许多,您对电视剧的效果满意吗?

  冯德英:陈小艺饰演的母亲应该算合格,电视剧改编忠实原著中母亲39岁的年龄。但比起原著来说,年轻部分的戏删得很多,陈小艺一上场就直接到了中老年的状态,这点比较遗憾。她的造型和我的想象有些差距,当年曲云版冯大娘是满头银发,但她的造型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会习惯。

  关于电视剧改编,贵在没有一味追求惊险故事,而是通过追踪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重笔浓墨地再现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残酷生活的现实,既有艺术审美的享受,又有时代精神。我想这和小说原著的精神是一致的。

  记者:看了您的简历,才知道年底您才70岁。《苦菜花》影响了几代人,我周围的人都以为您怎么也得八十多了呢。小说《苦菜花》出版时您多大?

  冯德英:《苦菜花》是我的处女作,我1953年开始酝酿、构思,到1955年19岁时写成初稿,同年秋天,我把一大包稿子寄给北京解放军总政文化部。这一等便是一年多!这怪不得编辑部,因为反胡风引发的“肃反”运动,文艺界是重灾区,一切正常业务工作都要停下来为政治运动让路。好在1956年冬至1957年春,我在编辑部的热情支持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修改定稿工作。《苦菜花》初版于1958年1月面市,我22岁。

  记者:还记得当时的发行量吗?第一笔稿费有多少?

  冯德英:当时全国有七八家翻印,有两百万左右。第一笔稿费有8000元,我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烈属。由于小说的成功,空军党委给我立了一等功。1958年当选“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周总理接见我们时对我说,不要全捐了,稿费还是应该留一点嘛,你那么瘦。我当时只有102斤。

  记者:可谓少年得志,一举成名。小说是以您一家的抗战经历为背景创作的,我在看电视剧时把它当做您的自传,剧中的母亲是您的母亲吗?

  冯德英: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莫过于他的亲人。这一点我有深切的感受。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我的哥姐们很快献身革命战争,父母由于儿女的影响,也卷进斗争的旋涡。我家被敌人切齿为共产党的“干部窝”,八路军干部战士称做“招待所”。小说是来自现实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再创作,而不是真人真事的记实文章,这一点不容含糊。没有我经历的生活,我写不出《苦菜花》;我没有那样的一个母亲,写不出《苦菜花》里的母亲,但《苦菜花》中的母亲,不是我自己的母亲,她是包括我的母亲在内的许许多多革命母亲的缩影。

  记者:一本《苦菜花》让您红了半个世纪。它对您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冯德英:1965年,电影《苦菜花》作为抗战胜利二十周年献礼片上映。后来全国有十几种剧种改编演出。其中,中国评剧院的演出就达几百场。小说至今也发行了数百万册。“文革”中,因为我是被江青点名批评写了坏小说《迎春花》的作者,全家被扫地出门去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江青观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改编的《迎春花》话剧,她认为,剧中反映的解放战争的生活是歪曲,同她经历过的不一样,她又看了小说,说小说比戏还要坏。结果《苦菜花》和它的姊妹篇《迎春花》及尚待出世的《山菊花》被定为三株大毒草,成为禁书。

  记者:电视剧热播带动长销的《苦菜花》畅销,我在书摊儿上看到了盗版《苦菜花》,封面上是电视剧人物,其中把汉奸王简芝放在中间,两边分别是母亲和娟子。您知道吗?

  冯德英:今年春节,我弟弟的孙子买了这本书,让我签名。我看了封面非常气愤。

  记者:一直以来,您的名字是和《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花”联系在一起的,您最中意的作品是哪一部?

  冯德英:比较满意的是《山菊花》。王冀邢导演的二十集电视剧《迎春花》现已拍完,审查基本通过。《山菊花》也计划拍电视剧。(赵李红)

(编辑:小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