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诗词鉴赏 >> 阅读正文
诗词鉴赏系列十五篇
        ★★★★
【字体:
诗词鉴赏系列十五篇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8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张孝祥)

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③浊酒戍楼④东,酒阑⑤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有《于湖集》。

[注释]①霜日:秋天。②鸣鞘(shāo):响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③尊:通“樽”,酒杯。④戍楼:军队驻守的城楼。⑤阑:将尽。

[赏析]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守荆州。秋高气爽,约友登高,不由感叹中原沦陷,遂写成这首《浣溪沙》。

上片写景,烘托边塞气氛和作者心情。时当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远处水天相接。景是乐景,此处以“乐景”反衬“哀情”。诗人登监的是荆州城,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而今却成边塞之地,时时有被胡虏侵略的危险,这本身就是让人痛心的事。诗人又有满腔爱国热忱,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局,哪里还有心思欣赏秋日美景?更何况,极目远望,鸣鞘红旗,烟尘滚滚,金人的响鞭声声撕人心肺,作者心情就更加沉痛了。而澹烟衰草,满目萧疏,自然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下片抒情,表达对中原故国的怀念。眼前遍地烽火,而大好河山,万里中原还在遥远的北方,受金人的践踏。作者思念故土,思念中原父老,心情愁闷,只好借酒浇愁。可一樽浊酒怎能消除满腔悲愤呢?酒尽愁不尽,面对萧瑟秋风,作者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全词虽短短的四十二字,但写情真切,烘托巧妙,意境浑成。(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①焙②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作者简介]顾况,字逋翁,浙江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任江南判官,著作郎、司户。性诙谐,有道家思想。携家隐居,自号华阳山人。诗多反映现实。诗风朴质冲淡。其诗吸收方言口语,为一特点。

[注释]①嗔,嫌怨。②焙,用微火烘。

[赏析]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描绘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刻画了山农爽直淳朴的形象。格调明朗,节奏轻快。诗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摄取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四个镜头,层次清晰。

首句截取山行途中一景。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有淙淙泉声相伴。没有”山”字,却烘托了山行环境。写泉声,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此句写出诗人步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

二句较之一句,时空上有了跳跃。作者来到农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似在欢迎来客。鸡鸣声使深山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句与上句均写三组情事,前后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特点。音节上富于节奏感,且音节响亮。

前二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第三句则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此句是山农的致歉话,是在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既写了劳动场景,又写出了山农的感情。“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反映了山农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本色。

第四句和前句连成一气。南方山区,收获季节云多雨盛,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有典型意义。“却喜”二字呼应“莫嗔”,再次生动刻画山农感情淳朴和性格爽朗,也为全诗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一笔。

这首诗由物及人,绘声绘色,仿佛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写得饶有兴味,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塞下曲

(唐)李益

蕃州①部落能结束②,

朝暮驰猎黄河曲③。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作者简介]李益(748──827)字君虞,甘肃武威县人,大历进士。曾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礼部尚书。其七绝为中唐诗人中一绝,音节神韵,不减王昌龄、李白。亲历塞上,写出不少边塞佳作,语言明净自然。每作一诗,教坊乐人竟相作为供奉歌词。

[注释]①蕃州,泛指西北边地。②结束,戎装打扮。③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

[赏析]唐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以表现征戍之苦和思乡之怨为多。即令是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之情。而李益此诗,描写的是天高地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表现的是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

诗中的军中将士虽生活艰苦,“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但又被磨练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将士之善战不言而喻。二句写军中驰猎,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此句赞美了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前两句着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示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这是西北高原的壮丽景色: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三句写将士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中诚然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但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燕歌,《燕歌行》的曲调),这开怀放歌中,未尝不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这种情怀在四句中表现明显。“牧马群嘶边草绿”,作为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媲美。“风吹草低”,写苍凉的高原秋色;“牧马群嘶”,写油然生意的高原之春。“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以“绿”字取胜。江南之春,由啼鸟唤来;塞北之春,由马群的欢嘶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悠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中之壮美豪情着实感染人。(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②。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③如关塞长。

[作者简介]薛涛,字洪度,长安人

。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能诗,人称“万里桥边女校书”。曾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诗多赠人之作。

[注释]①蒹葭,芦荻。蒹,荻。葭,芦。②苍苍,鲜明之貌。③杳,远得不见踪影。

[赏析]薛涛向被人称道,“工绝句,无雌声”。此诗可与唐才子竞雄。初读此诗,只觉清空一气;细读,则见其中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当为秋季。此时相送,别情深浓。诗人登山临水,见水国蒹葭,霜天寒月,月明山青,凛然生寒。此句暗用《诗经?蒹葭》诗意,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此处与王昌龄别诗中“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长”一样,借用《诗经?蒹葭》语句而兼包全篇之意。这种引用手法,使诗句内涵大为深厚。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佳期一夕休”,写的是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一反那遗憾之意,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隐含的离别伤感之情构成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著。

诗中言及“关塞”,那再见自然不易,除非相遇梦中。可是,“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长关塞使梦魂难以飞越;更何况是“梦杳”,梦也不易求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思念之苦推向高潮。此句之苦语,相对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杳如”,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诗情,其调尤美,其味尤长。

看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宽而复紧。先写思而不见之怀恋,再写自慰自勉之达观,最后却写思念的梦也做不来,远得如关塞,没有踪影。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委曲、含蓄。又化用各篇诗意,诗意更丰富。实不失为一篇赠人佳作。(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三日寻李九庄

(唐)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

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

直到门前溪水流。

[作者简介]常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诗多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间有边塞之作。人称其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

[注释]此处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集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三月三日这天乘船访友的事。首句写这次行程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由“杨林”,可以想见这个小小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气氛;雨后自然水涨,为“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读者自然可以想到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面,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名转写此行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朋友家住溪流岸边,有一片桃林。三月桃花盛开,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此处暗用陶渊明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中桃源仙境,自然精妙。再细味题中“寻”字可知,这两句并非写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这个遥想源自朋友的介绍:从杨林渡头出发,一条清溪直通门前,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我家了。这个美丽的遐想,使本来题材平常,叙写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用兰亭集会和桃花源的典故,使单纯的内容显得丰富,反而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①,来往议阴晴。

荷雨②洒衣湿,蘋③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④。

[作者简介]王质(1127──1189)字景文,号雪山,山东东平人,寓居江西。曾任枢密院编修官,荆南府通判。

[注释]①空碧,即“碧空”。②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③蘋,大的浮萍。④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简析]王质仰慕苏轼,曾于其文中说“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其诗俊爽流畅,与苏轼诗风格相似。

这首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云来云去,时阴时晴。这里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是宋人诗词中写天气的惯用手法。

颔联写“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蘋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语”,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不言语“尚且能”“唤醒三日酲”,那“言语”,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这首诗以“山行”为题,但全篇未见“行”字,但浮云在空、荷雨湿衣、鹊声喧日、鸥岛狎波,无一不在写山行。全诗写得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送严士元

(唐)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①,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

[作者简介]刘长卿,字文房,河北人。曾任监察御使、苏州长洲尉、转运使判官。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幽寒孤寂之境,善以白描写荒村水乡。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

[注释]①阖闾城,苏州城。阖闾,春秋时吴国君。②青袍,唐贞观间规定,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简析]这首诗,用一幅幅画面叙述事件进程和人物活动,借描山画水来叙事抒情,构思巧妙。描绘风景,画面生动,辞藻美丽,诗意十分浓厚。

首联写两位朋友在苏州城外江边偶然相遇,搁起船桨,在岸上携手徘徊,谈笑叙旧。时值早春,南国水乡寒意未尽,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

颔联是写景的名句。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两位朋友正席地谈天。笑谈之际,飘来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润湿。树上,偶尔飘落几朵残花,轻轻的,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些景物他们都同时接触到感觉到了,这景色中叠印着人物的动作,从中可领略到人物的惬意心情。

颈联上句实写,下句虚写。上句写朋友起身告辞,诗人亲送至岸边,眼见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下渐渐远去。此句描写了落日去帆之景,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仍恋恋不舍的情景。七个字,有景、有事、有情。下句则点出友人所去之地。“草绿”“万里”,是想象之景,又掺杂有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尾联是诗人的临别嘱托。这赠语令人心酸,你这回去湖南,若有相识的人问起我,你就说我现在还是穿青袍的小官吏啊。这是诗人的牢骚话,是失意的读书人的愤激之语。

这首诗,既写了“春寒阴复晴”的南国之乡的早春之景,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之景,更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层次繁复,情、景、事交融,写景叙事中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手法巧妙。(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双调]蟾宫曲商女①

(元)卢挚

水笼烟明月笼沙②。淅沥秋风,哽咽鸣笳③。闷倚篷窗④,动江天两岸芦花。飞鹜鸟青山落霞⑤,宿鸳鸯锦浪淘沙。一曲琵琶,泪湿青衫⑥,恨满天涯。

[作者简介]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著《疏离集》。诗文有“燕赵天然丽语”之誉。

[注释]①商女,歌女。②杜牧《泊秦淮》中有“烟笼寒水月笼沙”。此调换语序化用。③笳,一种吹管乐器,其声凄厉,常为军中所用。④篷窗,船舱的舷窗。⑤化用了唐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语意。⑥此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语意。青衫,唐官员品级最低之服色,后多作为卑官服色的代表。

[赏析]全曲对“商女”的正面描述只有“闷倚篷窗”与“一曲琵琶”两句,而以大量笔墨游走其左右,这是金圣叹所谓的“借叶衬花法”。作品的“借叶”手段,一是借助景色的烘衬,其中又有正衬与反衬之分。烟水寒月,秋风鸣笳,江天芦花,恰合商女凄凉的处境心情,是正衬;落霞飞鹜,鸳鸯眠沙,则从秋景恬美的一面反映出女子的漂泊孤寂。二是借助前人成句的意象,如首句用杜牧《泊秦淮》的名句,立即使人想到那“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秦淮商女;结尾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意,又让人想起浔阳空船、沦落天涯的琵琶女子。烘染景色,化用故事,不仅凸现出“商女”本身的形象,也代表了作者的感想和同情。(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正宫]塞鸿秋湖上即事①

(元)张可久

断桥流水西林渡②,暗香影梅花路③。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④墓。

[作者简介]张可久,字小山。与乔吉并称元散曲两大家。散曲数量为元人之冠。擅以词笔作曲。著《小山乐府》。

[注释]①湖,西湖。即事,即景之作。②西林,即西泠,在西湖孤山下。③宋人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诗绘出梅花特征。④和靖先生,北宋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蓄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卒后谥和靖先生。墓在孤山东麓。

[简析]湖上出游地点是冷色调的,断桥流水,暗香疏影,一派幽清的景物气氛。作者出游湖上也是冷色调的,蹇驴破帽,夕阳古寺,映合了诗人苍凉的心境。五六两句稍见明快,但翠禽啼鸣,白鹭翩飞,依然是寂无游人的局面。偌大西湖,诗人笔下却冷冷清清,竟成无人世界。一系列不动声色的冷静萧然的铺叙后,突然道出伤心原因,石破天惊,无异于一声呐喊。和靖先生已死,诗人作为其同道隔代之友,倍感精神孤独,面对林逋之墓,自叹自伤。一路蓄势,卒章显旨,人称此诗为“龙王掉尾法”。(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①好,狼籍残红②。飞絮濛濛,垂柳阑干③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④,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北宋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革新运动”领导人。词风婉丽。有《六一词》。

[注释]①西湖,指安徽颖州西湖。欧阳修晚年退居颖州。②残红,落花。③阑干,栏杆。④帘栊,有帘子的窗。栊,窗棂。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颖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霜天晓角?梅

(宋)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①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②。清绝③影也别④。知心惟有月。元⑤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作者简介]萧泰来,字则阳,号小山。江西人。曾官至御史。被同僚弹劾,指为“小人之宗”。有《小山集》。

[注释]①赖得,亏得。②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③清绝,清洁得一尘不染。④别,与众不同,别有情趣。⑤元,原本。

[简析]梅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咏叹讴歌的对象。文人常以梅自比,寄托怀抱。此词选材虽不新鲜,却很有特点。

词的上片写梅之“硬”。霜天雪地之中只有梅花凛然开放,它受尽寒冬折磨,为的是伸枝展瓣,生色飘香。天生坚劲挺拔,全不怕朔风劲吹,霜凄风紧。角声传出的《梅花落》曲子充满愁别绪,也丝毫不曾因此生出哀怨惆怅。这里从两个侧面写梅:一、不怕霜雪。二、不怕角声之哀怨。

下片写梅之“清”。梅花一尘不染,可谓品格高尚;淡淡疏影,别有情趣。格花心心相印的知己,只有皎洁的明月。本没有春风的性情,又怎能与海棠共享春光?这里写梅花的高洁,有侧面描写:一、与月相知;二、不与海棠相争。

这首词表面写梅,实则写人。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作者经历了“受尽寒磨折”的宦海风波,有梅的骨气,有梅的高洁。从侧面来写,角度变换,层叠繁复,意象丰满。(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①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②,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③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者简介]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太和进士,官监察御史,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喜爱林泉。其诗以精密俊丽见称,意象天然秀出。受韦庄推崇,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其诗佳句甚多,多用水字,人说“许浑千首湿”。

[注释]①蒹葭,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②诗人远眺时“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③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赏析]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思乡和吊古两种感受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写下这首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首联写登楼怀乡之感。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这是触景生情。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而蒹葭秋水,杨柳河桥,皆与怀人伤别有连。首联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此联起句纵笔,出口万里,随即收笔,回到目前。开合擒纵之法运用巧妙。

颔联写登楼时间和环境氛围。诗人于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这写的是实景,却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感受。“山雨欲来风满楼”蕴含了一种社会体验。“风为雨头”是自然界的规律。今人多以此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颔联写秦汉旧都现景。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历史演进,王朝更替,世事沧桑,诗人不由生出吊古之情。尾联中诗人说,羁旅于此的行人不要问秦汉旧朝的事了,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诗人将思乡和吊古融合起来,两种情感互相渗透,互相激发,感情浓烈,较之一般怀古诗、思乡诗,意境更为高远。(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①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王湾,洛阳人,玄宗年间进士。任荥阳主簿、洛阳尉。

[注释]①古诗中也以海指江。②归雁,旧说雁能传书(原出《汉书?苏武传》)

[简析]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监江。王湾是洛阳人,但一生“往来吴楚间”。当诗人船停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动乡思,遂吟成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作者乘舟,沿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客居异乡,绿水行舟,人在江南,神驰故里,诗人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后文“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颔联写潮涨岸阔、风正帆悬的大景。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江面显得十分开阔。“正”写风稳;“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此联欢写景恢弘阔大,“以小景伟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颈联点明时间是岁暮、残夜。这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残夜还未消退,一轮朝日已是孕育而生,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是春意盎然。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是时序的交替。时光匆匆,怎不叫身在客路之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又富含哲理。“日”和“春”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这里有的是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春意,赶走严冬。此处表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使人体会到新旧事物间的辩证关系。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化用了“雁足捎书”的典故。诗人看到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心里念叨着:雁儿啊,你们要经过洛阳,麻烦你们飞过洛阳时,千万替我问候一下家人!此联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写江南早春,写景文笔优美生动。绘形绘色,丰富多彩。所写之景,既秀丽宜人,又生机勃勃。以写景为主,熔描写、叙述于一炉,突现了情景交融的特色。作为五言律诗,韵律和谐,对仗工整,意境开阔宏大,构思新颖不凡。难怪宰相张说要把它亲手抄写在宰相府,作为典范,倍加赞赏了。(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作者简介]杨巨源,字景山。贞元地士。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风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

[注释]①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

[简析]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此诗大约为作者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清”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显露出来,还未引起人们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首句意思当是:这清机关报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

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暗示“早”。诗人描绘的“半未匀”的境界,使人彷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生动的笔触蕴含了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未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富有生机,为人们带来奏的消息。写新柳,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三四句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繁花似锦,景色秾艳已极游人如云,环境喧嚷若市。这种景色人人尽知,无新鲜之感。与上联对照鲜明,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格调轻快。诗人从“诗家”角度写,寓有理趣,又含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熟滥的旧套。(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郗超荐贤

郗超①与谢玄②不善。苻坚③将问严晋鼎④,既已狼噬⑤梁歧,又虎视⑥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⑦之论。唯超曰:“是必济⑧事。吾尝与共在桓宣武⑨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11必能立勋。”元○12功既举,时人咸叹超这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摘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超,东晋地曾任参军、中书待郎。②谢玄,东晋名将,淝水之战虽指挥晋军击败苻坚。③苻坚,前秦皇帝。④问鼎,图谋政权。鼎,传国宝器,比喻帝位、帝业。⑤狼噬,像狼一样吞噬。⑥虎视,像虎一样看。⑦异同,偏义复词,偏指“异”。⑧济,成。⑨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宣武,谥号。⑩履屐,履,鞋。屐,木头鞋。代指普通人。○11容,允许,许可。○12元,大。

[译文]郗超与谢玄不友好。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简析]这篇文章主要推崇郗超在关键时刻,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个人爱憎匿善。这种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文章中使用的比喻生动形象。“狼噬”、“虎视”,既刻画了苻坚咄咄逼人的气焰,又暗示出东晋紧张、危急的局面。(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