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诗词鉴赏 >> 阅读正文
《课程标准》诗文大背诵(十一)
        ★★★★★
【字体:
《课程标准》诗文大背诵(十一)
作者:乙平    阅读来源:乙平语文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8
34.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5.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6.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7.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8.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9.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0.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1.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似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42.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3.江城子 (43-50导读)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4.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5.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日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46.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7.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48.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0.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附:34-50导读

34.雁门太守行

【鉴赏】 通过一次战斗过程的描写,塑造了将士浴血奋战的形象,歌颂了他们不畏艰难、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也抒发了诗人的爱国热情。首联写敌军重兵压境,唐军严阵以待;中间两联写战场上悲惨壮烈,将士们带勇杀敌;尾联直抒守城将士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诗人通过描绘色彩和视听感觉将感受最深的事物和印象凸现出来,用以渲染烘托战斗的浓烈气氛。用词新奇,感情强烈。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个“压”字,写出敌军气焰嚣张,来势凶猛。“城欲摧”说明军情紧急,烘托出一种强敌兵临城下,形势危在旦夕的气氛。“甲光”象征战士们的英姿焕发和凛然锐气,烘托出临危不惧的坚定意志。情景相生,惊心动魄。现在人们多用前句表示紧张危急的形势。

35.赤壁

【鉴赏】这是杜牧的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物感兴,借赤壁之战的遗物而发怀古幽情:铁戟未销,人事已非,感慨深沉,这种以小示大、抚今忆昔的手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处。诗的后两句尤其巧妙,它引用史实,却不拘泥史实,而是替它安上想像翅膀,创造出飞腾的意象来。这两句议论,大胆假设,出语惊人,并从侧面落笔,以假使之辞言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侥幸成功,来抒发自己空有才情而难逢良机的感慨。正如清人贺怡所说:“杜牧此诗盖嘲赤壁之功于出侥幸,若非天与东风之便,则国亡家破。”(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牧的咏史诗借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与识见。

36.泊秦淮

【鉴赏】“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37.夜雨寄北

【鉴赏】“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38.无题

【鉴赏】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39.相见欢

【鉴赏】该词是李煜自述囚居生活,书写离愁的作品。上阕主要写深秋月夜,词人独上高楼的情景。 “无言独上高楼“,词人独自登上西楼。起句平铺直叙,看似平淡,却如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勾勒了一个孤独者的凄婉形象。 无言并不是无所思,无所言,而是无人共言,一个“独”字点出了词人沦为阶下囚,受人监视,控制的孤苦处境。“登西楼”自然是后主东望故园,点明作者对南唐故国深深的怀念之情。 接着写登楼所见,“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交代了登楼的时间, 以及词人囚居深院的生活环境。举头仰望,新月如钩,闪烁着如水的寒光,让人感觉如披冰雪;低视那梧桐,也是阴森森的一片。 身为一国之君的李煜,不正像那幽闭在深秋庭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没有生气,没有自由吗?下阙劈空儿来,作者的感情似波涛汹涌,将全篇推向高潮,“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愁本是虚体,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剪”和“理“呢?其实是词人把它形象化了。 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 这里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短短的几句,深刻,细腻的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哀衷。 表达的是那么的准确和自然,丝毫无做作,雕琢之嫌,遂成传诵千古的名句。 结尾“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言这离愁别恨的滋味没人体会过,只有词人自己能深刻领会。这首词的结句,是全篇的概括与升华, 是对词人所处环境,所见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籍深广。

40.渔家傲

【鉴赏】这首词作于范仲淹在陕西守边期间。上阙点染秋天塞外的萧条景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简洁之至!写出了秋天塞外风光与春夏的截然不同,如果改为其它的描绘性词语,纵使再多,也言不尽意。接着作者选取最为典型的季节性候鸟――大雁南归来印证“异”。“无留意”,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真是:禽犹如此,人何以堪!“四面边声连角起”这是写将士们在城头吹响了号角,更显得凄凉悲仓。李陵《答苏武书》中:“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正是这种悲景的鲜明写照。“千嶂里”两句,我们联系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来理解,不难看出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在极尽渲染之下,下阕写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便顺理成章。饮“浊酒”、吹“羌管”构筑了边地将士独有的“乡思巢”,也是他们发泄乡思的唯一方式,撩人心境,勾人魂魄。但是,“燕然未勒”,归家无望。你看,将军的头发熬白了,征夫的相思泪流在的深夜的风中。

41.浣溪沙

【鉴赏】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上片触景生情,感慨岁月易逝,年华易去。首句写悠闲的诗酒生活,继而由眼前的景物引起联想,产生时光与年华易去难留的淡淡愁思,于是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了“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感叹。下片写伤春的惆怅。面对花残燕归的景象,伤春叹老之情更为浓烈。最后以“小园香径独徘徊”作结,人物的惆怅不安、孤独寂寞的情状跃然纸上,达到以形显情的效果。全词淡雅自然,工丽隽永,尤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代为人赞赏。《临江仙》为怀念歌女小蘋而作,上片由眼前的景物“楼台高锁”“帘幕低垂”引起人去楼空的寂寞伤感之情,烘托内心孤独的春恨之苦,引起对昔日离别的回忆。“去年”句正点明“锁”和“低垂”的原因。“落花”两句从回忆中回到现实,“落花”“微雨”是词人孤独迷茫的心境写照,“人独立”与“燕双飞”的对照则表现了有情之人反不如无情之鸟的悲愁。下片写怀人的伤痛。“记得”一词表明下面是回忆。先写小蘋穿着华丽香浓的服装,衬托小蘋人美情深。继写小蘋以瑟琶传情,诉说思念之苦,写得缠绵伤痛。再写月夜恋恋不舍的分别。“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既有今日望月相思之痛,也有昔日悲欢离合的回忆,写得委婉含蓄,伤情缕缕。

42.登飞来峰

【鉴赏】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43.江城子

【鉴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寥寥数字,怎能表达他十年来的相思之情、之苦、之久远。然而,纵是千种情思,万般哀愁,却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表达他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用柳永的话说就是:“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于是,面对亡妻的“千里孤坟”,他“无语话凄凉”了。回忆妻子的知书达理,伉俪情深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词人感慨万千,旧日的默契温馨何在?昨宵的欢笑,只让今朝更添相思与痛苦。
往事已矣,繁华一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纵使久别重逢,妻恐怕一时也认不出他了,风尘仆仆,鬓如秋霜,呈现在她面前的已不是以前的自己,他有种对现实不满的郁郁不得志的深沉,那颗孤独沧桑的心何时能找到一丝慰藉,只有在幽梦中才能找回往日的一丝温馨,来抵御这凄凉的现实。“小轩窗,正梳妆”,往日闺中生活小景历历在目、在心。亲情的悲凉,无言的相知相惜,使得他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情未必真英雄”,男儿有泪,男儿也有情,豪放的苏轼心中又怎能没有柔情?只是痴情太多人易老啊。“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以悲物写哀情,情景交融。多情的伤心人只能面对一轮孤月,泪洒千行。“一种相思,两处闲悉,此情无计可消除。”还是不消的好,这是心灵荒原上的一片绿洲,唯有如此,苍白的生活中才有一丝诗意、活力,“才上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绪萦绕在诗人的心间,挥之不去。

44.水调歌头

【鉴赏】《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中秋佳节,把酒赏月之时,苏轼因被贬谪而心情郁闷,但其对月怀人,忽发奇想间,却奏出了一支人生畅想曲。全词语言优美凝练,感情丰富,但作者新奇的想象所创造出的壮阔意境则更令人叹为观止。
  上阕作者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起句问天,体现了词人醉后狂放之态。看似无理,实则暗示了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于是词人由此展开联想,渴望去“琼楼玉宇”,却又恐“高处不胜寒”。可见词人在去留之间产生了矛盾的心理。其实,这去留之间的矛盾即为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高处不胜寒”则实指词人对朝廷中政治斗争的厌恶与畏惧之情。
  下阕依旧以月开始,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词人由当空之月,想到绮户之月,想到照见不眠人之月,这实际上是词人离情一步步外显的过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则进一步将词人自己的心情推及明月。词人想象人间天上的不同,又圆又亮使人更加忧愁。此处再度问月,与前者有所区别,若说前者有凌空飞举的幻想以求精神上的解脱的话,则此处更是痛苦而无奈的长叹。但词人的情绪却在此有了转折,他想象月的阴晴圆缺正如人的悲欢离合,天上人间都不会十全十美。只要人能长健明月长存,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心意相牵,这样就无须挂牵更不用忧愁了。如此处理,也使词情于低徊出振作起来,表现了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的愿望。
  纵观全篇,词人以明月为契机,驰骋想象,若天马行空,去留无迹,境界浑成,融想象与现实感情于遗体,既有飘逸洒脱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哲理,真可谓是词中的经典之作!

45.游山西村

【鉴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46.破阵子

【鉴赏】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开篇一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梦境。“梦回”二字点明此事。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词人21岁时曾组织2000人马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不断袭击金兵后方,声势浩大。失败后率万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仅仅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的卢”为良马名,后来常指英勇善战的良马。“弓”“马”代指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47.过零丁洋

【鉴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曹保平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整首诗高度概括地回忆了诗人的艰难遭遇,对国事危亡、身世浮沉感到十分沉痛和不安,表现了诗人坚持抗元,以死殉国的决心。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48.天净沙·秋思

【鉴赏】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思”之寄寓所在。需要的是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把景物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显示了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这时,一只昏鸦——无精打采的乌鸦飞入画面,呀呀地嘶叫着,扑打着翅膀,跌落在光秃秃的老树枝上。这就在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涂抹了一笔凄厉的色调。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如闻似见。犹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历经昏暗之后,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精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虽然读者尚不能正面认清主人公的面孔,但透过瘦马的蹒跚形影,马上游子的凄苦之情却已毕现无遗。于是乎,以上所列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岂不正是自身心境的写照?昏鸦栖落于枯枝与自己的寻觅归宿,处境何其相似!愈见其情绪之悲凉。而出现在另一角落的“小桥流水人家”之所以给他以更有力的吸引,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的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凉。“古道西风瘦马”,只见他顶风策马而行,一心要尽快离开这一“乐景”,以免沉浸于更深沉的痛苦之中。“夕阳西下”,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作者不由发出悲哀的叹喟:“断肠人在天涯!”人生的旅途在于寻求理想的归宿,可是对于这位游子来说,海角天涯,一切却是这样的渺茫;当思及此,怎不令人愁肠寸断呢?在最后一句,一反前文单纯铺叙景物的格局,变成了直抒胸臆。而读者在洞悉其胸襟之后,再来回顾前面铺陈的景物,才能豁然明了和深切感受每一景物都涂有这位天涯沦落人的浓重的感情色彩。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鉴赏】曲的开头两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潼关一带山河雄伟气势,起句笔力挺拔,感情悲壮沉郁。作者用“聚”、“怒”二字,写出了山峰的密集巍峨,波涛的奔腾不息,使全曲一开篇便笼罩在一种不同凡响的气势之中。 如果说前两句分写山河之态,那么第三句便是合写山河,并点明潼关地势的险要。“山河表里”出自《佐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第四句,作者转入对历史兴亡的叹感。潼关是古都长安的屏障,作者到了潼关便十分自然地联系想长安。“望西都,意踟蹰”描写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作者为何要“意踟蹰”呢?为何遥望西都便心潮起伏,陷入沉思呢?作者感慨的又是什么呢?“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两句便透露其内容,成为前两句最好的注脚。作者感叹的是秦汉两朝的兴亡。长安以及长安附近的咸阳是汉、秦两朝的国都,显赫一时的秦皇汉武曾在这里施展宏图,一统天下,然而如今他们苦心经营建造起来的无数殿堂楼阁,千万水榭亭台都已经灰飞烟灰,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如今已经成为历史陈迹,无情的历史抹掉了秦汉两朝留下的痕迹。对此,作者不由感慨万千,伤心不已。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最后两句为全曲之眼。如果此曲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抚今追昔的历史感叹上,就显得十分平常,缺乏震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张养浩并非如此,而是从一、两个朝代的兴亡史事中概括出一个历史发展中的普遍规律,把封建王朝的兴亡与民生疾苦紧密地联系起来,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黎民百姓。这一主题的提出表现作者高出常人的历史见识和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八个字放在结尾之中,语气尖刻而警拔,语意丰富而深沉,对全曲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它使全曲进入了一个更高层的艺术境界。

50.己亥杂诗

【鉴赏】古代诗人咏叹落花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俊爽昂扬者,但像龚自珍这样歌颂和肯定落花的名作尚不多见。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在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自幼居住北京,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做官,他从二十九岁起在北京任官职,和许多有革新思想的朋友交往。对他来说,北京可称第二故乡。如今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诗的前两句,用楚辞庄忌《哀时命》“处卓卓而目远兮,志浩荡而伤怀”的诗意,表现作者关心国事而又志不得伸的愁苦感情。后两句说,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附]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自传式的大型组诗,是宋末汪元量以后这一诗歌体式的新发展。程金凤评赞说:“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悱恻遒上,如万玉哀鸣。”这和青乔《咄咄吟》内容集中反映鸦片战争甬东之役者不同,也和后来黄遵宪《己亥杂诗》的风格有异。这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及对时代的要求。作者就眼前赛神会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联系到“天公”、“风雷”进行构思,表现了清王朝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十分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万马齐喑”的现实。这一现实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唤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着生气勃勃的新局面的出现。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坏旧世界,缔造新世界。而人材需要多种多样,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这首诗的重心,前半提出了“生气”问题,后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诗的启蒙意义就在于此,两诗句当然是健笔拿云的。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