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课改探幽——看苏子,品人生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育,古代诗歌教学在其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味。一个不欢喜诗的人,他的文学趣味一定是低下的,因为一切纯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一个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了解,而且他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但现行诗歌教学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舍得在诗词上下功夫的教师不多,而一个未能真正领悟诗情的老师又如何带领学生在诗意的世界中畅游呢?其次,在这个快餐文化充斥其间的浮躁世界中,能沉浸于诗的意境中品鉴其美的学生寥寥无几,何况,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也很难读懂诗的精妙。第三,现行教材尽管改革力度很大,但区区几十首诗词与浩翰的诗歌文学相比,也只是管窥蠡测,很难真正领悟缪斯那无与伦比的美,而且现行诗歌教学似乎渐渐走进一个误区,为高考,重审美技巧的训练,使美育退化为一种能力的培养。其实从根本上说审美实质上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伪诗歌教学的现状呢?
我想到了做专题研究。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文学殿堂中,唐诗宋词应是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刘禹锡的寄遇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李清照的闺怨情结、辛弃疾的英雄梦想……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最终我选择了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一个闪亮人物,一个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且别具一格,相比之下,苏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且硕果累累,在苏词精品世界里,我们选中了几下几篇:
⑴《 江城子•密州出猎》;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⑷《念奴娇•大江东去》;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⑹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开始了我们的专题研究。
㈠了解其人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丰富情感的首要一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诗“谤讥”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任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儋州,北归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未超过三年,你仿佛看到,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被迫象野人一样在语言不通的异族了却残生,但是,尽管一生多舛 ,他几乎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对他来说,这种执著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富比 王公,没有这种追求,生活就索然无味,贫如乞儿,因为执著于美的追求和生命的体验,所以他表现出超然于物外的“豁达”,“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的一生是执著与豁达的一生。
㈡粗读其词
1、《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早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此词。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也,本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狂”字贯穿全篇。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从问月开始到自慰结束,从缺憾开始到圆满结束,从疑惑开始,到清醒结束,得到大彻大悟的结束,苏轼要自己、弟弟以及天下读他的诗的人,不必硬性追求实际生活中的完美之憾,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自然选择,寻找自我的快乐所在,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灵魂。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这是一首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
4、《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起笔一声吼,由赤壁之景联想到赤壁之战,进而想到其中的英雄 人物。当时苏子空有一腔报国之情,政治上屡屡受挫,所以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也属情理之中,但整首词仍然掩盖不了他热爱生活、想有所作为的乐观态度。
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词人远谪黄州,托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请泉寺风光,下片融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奋发向上的议论。
6、《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乞春工,染得桃红似肉 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有人说苏轼是第一个为海南之春写赞词的人。当时,词人再次遇贬,面对荒凉之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对人生、对美好的事物仍然追求不止,所以,偏僻荒凉的海南“不似天涯”,表达他旷达的胸怀。
㈢品评和鉴赏
在了解词人,粗读作品之后,同学们经过比较阅读,归纳了鉴赏古诗词的几点要义。
⑴品语言 语言是诗词最直接的外衣,聚焦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古人云:着一字而境界大开,说的是语言锤炼的重要性。在《定风波》里一个“狂”字境界大开,大守出猎而倾城出动,此一狂,猎必射虎此二狂,自比孙郎此三狂,“狂”字勾勒出一个屡次遭贬,却仍然赤胆忠心的英雄形象。
⑵领会意境的创造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水调歌头》中,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 勾勒出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这的意境美,把自己遗世独立和往昔神话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极富浪漫之美。
⑶理解典故的使用,苏轼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他的词好用经、子、史等,有时颇费力,只有理解典故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在《水调歌头》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看似无典,实则化用唐人小说里的事,《浣溪沙》中“休将白发唱黄鸡”化用白居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并反其意借慰庞安常。
⑷理趣之美 苏轼的词好发议论,凡人议论不好则语言乏味,苏轼的议论让人难以忘怀,《定风波》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一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 浣溪沙》里“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写出坦荡君子的豁达胸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往日遭遇还存记忆中,但生活还在继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发掘,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写出词人对生活无限深情。
⑸风格论 苏词,毫无疑问应是豪放之词,一曲“大江东去”气势足以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美,词境开阔,气象宏伟,需用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㈣撰写小论文
在此后长达二周时间内,同学们积极准备撰写小论文。
看着同学们百花齐放的文章,我兴奋不已,这些文章有比较类的,如《离骚与前赤壁赋》、《苏辛之词比较谈》;有个性类的《刚柔相济苏东坡》、《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有鉴赏类《浅谈“江月”意象》、《写景状物之美》;有生活类,《霜叶红于二月花》、《感谢苏东坡》等,在《霜》文中,××同子写道“如同经霜的枫叶最是娇媚一样,曾经沧桑的苏东坡进亦喜,退亦喜,无往而不喜,这为今天脆弱的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在《感谢苏东坡》里,××同学说:是苏子的执著和豁达伴他走过人生幽暗的一段时光,从此他不再自卑……
经过一个月的专题研究,大家对苏东坡从艺术风格到个性风貌都作了认真的评价,许多同学从了解作者的个体思想情感体验中超越出来,上升到对生命存在的关注,大大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学会思考,并有所彻悟,这就足以提高我们的人生品味,我相信,苏子的执著和豁达,将永远激励着仍在人生旅途中艰难跋涉的他们。